石泉:添新举措 赋新动能 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

时间:2022-07-20 08:02作者:佚名源自:精神文明报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紧扣省级文明县城创建要求,深入推进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先后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团结奋进的文明城市。一是深化思想认识。2020年,石泉县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验收,但石泉坚决摒弃“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思想,坚持巩固、提升、深化、拓展的工作思路,按照“省前茅、市一流”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始终把巩固工作抓在日常、严在平常、做在经常,坚持周巡查、月通报、季点评督查制度,运用“三色单”、通报约谈、媒体曝光等方式,有力有效推动工作落实。三是拧紧责任链条。优化完善县级领导划片包干责任机制,压实19个行业部门、14个网格区、83个创建责任区的工作责任,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不断提升群众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知晓率、满意率,凝聚起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同德同向的文明创建力量。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争取项目资金30余亿元,改造县城主次干道15公里,改造老旧小区8个,修建无障碍通道33处,新增停车位1.2万个,实现“建得好”的目标。二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网格化、数字化、清单化管理机制,组织执法监管部门常态化对生态环境、市容市貌、五小行业、商场超市进行巡回检查,严防“三堆五乱”等不文明现象反弹,实现“管得好”的目标 。三是提升服务功能。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始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抓手,认真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办好人大代表票决的10件民生实事,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停车、就医、入学、养老、就业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热土,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一路顺畅,实现“服务好”的目标。

加强典型示范,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一是实施全域创建。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县有省级及以上文明单位23个、市级文明单位62个、县级文明单位126个,并持续巩固创建成果;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品位。二是培育先进典型。成功推出跋山涉水为给村民送信的乡村邮递员赵明翠、自强不息的陈永兵等先进典型,涌现出国家级、省级道德模范21人,市、县级先进典型860余人,叫响“石泉好人”品牌,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三是弘扬文明新风。持续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定期组织道德讲堂、道德评议,利用“一约四会”、农民夜校、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市民公约、文明礼仪、好家风好家训、移风易俗、好人好事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六礼”倡导行动中来,以文明新风擦亮城市底色。
增强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一是盘活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学校、专业院团、民间社团的文化人才资源和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文化阵地资源,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不足、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推进城乡文化人才、资源双向流动。二是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汉水文化、蚕桑文化、鬼谷子文化,常态化演出《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情景剧、汉调二黄非遗展演等,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进景区、进街区、进园区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培育城市文化内涵。三是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注重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传承,积极打造明清古街、金蚕小镇、后秀水乡等地标,倾力打造“秦巴山水、石泉十美”城市文化名片,力促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石泉美誉度和知名度。

激活要素保障,建设充满活力的文明城市。一是汇集发展要素,狠抓“三县”建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配置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全面建设全国“两山”示范县、全国文化旅游名县、西北生态经济强县,打造更高水平的宜居、宜业、宜游石泉,以丰厚的发展成果促进文明城市创建。二是凝聚文明要素,厚植道德沃土。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在广大市民中开展“学新思想、养新风尚、做新农民”竞赛活动,组织群众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礼仪、学典型,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目标,规范运行志愿服务项目24个,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遍开石泉大地。三是凝聚保障要素,增强创建后劲。结合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创建成果,整合各类创建资源,激活各类保障要素,增强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