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蚕桑之乡”

时间:2022-06-14 10:23作者:佚名源自:县文旅广电局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线路从汉王朝都城长安起,经河西走廊到新疆再到中亚,最终通往欧洲。众所周知,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丝绸之路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却鲜有人知。直到一枚汉代的鎏金铜蚕重见天日,“蚕桑之乡”石泉才蜚声海内外,那段处处缫丝织绸、商旅往来不绝的繁华商贸史也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

1984年12月20日,当村民谭福全在石泉谭家湾的池河岸边淘金,无意中挖出一枚和真蚕差不多大的鎏金铜蚕时,他恐怕不会想到,这条小小的“蚕”后来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枚鎏金铜蚕身长5.6厘米,全身首尾有9个腹节,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遗物。这件鎏金铜蚕是迄今国内首次发现,足见其珍贵。

汉代铸造的鎏金铜蚕为何会埋藏在石泉境内,这还得从石泉的蚕桑业说起。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汉水流域便盛产桑、蚕、麻,据此推测,石泉在当时便已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

到了汉代,在“文帝躬耕,景帝亲桑,励精图治,一意农桑”的感召下,养蚕缫丝业达到空前的高度,丝织品工艺已非常成熟,从马王堆出土的1000余件丝绸织物可见一斑,绢、纱、绮、罗、锦应有尽有,棉袍、裙衣、手套种类齐全。陕南汉江流域作为主要蚕桑区“耕桑者益多”,石泉境内的蚕桑业也空前繁荣。汉江两岸,直河川道,桑树密植,男耕女织,处处可闻机杼之声。而在石泉发现的鎏金铜蚕,正是朝廷用来奖励当时在蚕桑织绸业做出显著贡献的地方蚕官或蚕业大户。

宋、元、明时期因种植棉花及战乱兵变等原因,石泉的蚕桑业受到冷落,直到清代时才开始复兴起来。清光绪十四年,石泉人彭懋谦告老还乡,从广东回到家乡极力劝农民植桑养蚕,他成立“溥利公局”,聘请蚕师,购买蚕种,石泉的蚕桑业逐渐恢复。

汉代时蚕桑织绸业的大兴,还与张骞开辟出丝绸之路有很大关系。自“丝绸之路”开辟出一条绕山地大漠,穿河西走廊而过的“绿色通道”之后,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等奢华制品,以及西域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葡萄、等货物便相互往来,贸易畅通无阻。在汉代的出口货物中,又以丝绸最为昂贵,价比黄金,汉时之所以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丝绸功不可没。因此,朝廷需要大量丝绸来与欧洲交易,这也促进了蚕桑织绸业的发展。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虽说运往西域的货物从这里出发,但大量丝绸其实是沿子午道从石泉所在的汉水流域及巴蜀之地运到长安的。也就是说石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

这样顺着历史的脉络,追寻鎏金铜蚕与丝路之源的交集。我们可以展开这样的遐想,一队商旅掎裳连袂,带着成批丝绸浩浩荡荡从石泉出发,沿着子午道向长安缓缓前行。一位蚕商骑在马上,拿出朝廷所赐的鎏金铜蚕祈求顺遂,然后小心翼翼将其放入衣袋,却没有意识到金蚕滑落坠入沙土。沧桑变更,时光交替,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丝绸贸易兴盛了千年,而这条路也走过千年,那只金蚕就静静躺在深深的河沙中,等待着下一个盛世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