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初夏的阳光洒在人行道路两侧的景观树,留下斑驳的光影,而谭志群无暇顾及沿路的风景,一大早就赶到家庭工坊忙碌起来。“早上电子线束原材料到了,大家有活干就意味着有钱挣,越忙心里越高兴。”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家庭工坊负责人谭志群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家庭工坊内,33岁的谭志群一身宽松工装,发髻高高挽起,十分娴熟地在机器前操作,时而弯腰、时而转身,把一大捆的电子线束放在仪器上,随着“哐当”一声响,线束一端一寸处的黑色外皮瞬间脱落,这道工序“去大皮”看似简单,可做好并不容易,这是拿到材料后的第一道工序,直接影响后续加工质量。而每根电子线束从进入工坊到被工厂成功回收,还需要经过倒编织、缠铜箔、剪编织、挑铝箔、分线、镭射等环节,而大部分工序都是需要手工完成。为了降低不良率,谭志群坚持学习和培训,手把手教新人,严苛也是有目共睹的。就这样,在这个不足百平方的家庭工坊内,工人们依次坐在操作台前一番行云流水般操作后,一根根合格的电子线束就是这样生产出来。谭志群说,电子线束劳动强度低、时间自由,但对手工质量要求高,一旦出现返工,就算是白干了。一个新人到熟练工至少要一两个月的适应期。
家庭工坊还有另一个名字“妈妈工坊”,顾名思义就业的女性居多,由于工坊上班时间自由,许多留守妇女乐于在工坊上班。54岁的董琴家住西苑社区,在家庭工坊主要负责电子线束的“镭射”工序。董琴说,平时帮忙照顾外孙,有时间就来这里干活,因为是按件计薪酬,工作时间自由,所以还是挺方便的,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这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吸引了许多留守人员就业,也为残疾人就业打通最后一米。62岁的徐兴明,一级肢体残疾,是石泉县喜河镇人,现居住在西苑社区,因为家中独子在外务工,老伴在老家帮忙照顾双胞胎孙子,平时一个人独居。在大家眼里,他是工坊里的“劳模”,每天最早来到上班,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用他的话说,自己能挣点零花钱,孩子也就不操心。徐兴明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让大家心生敬畏。谭志群说,徐叔做事非常认真,手工过关率高,她的认真也触动了我,没有理由不干好。
西苑社区是石泉县最大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有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近些年疫情影响,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乡,社区就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家庭工坊无疑成为群众就业的一个出路,它不仅开启了谭志群的新生活,也承载着许多人的希望。谭志群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即使在工坊几度陷入危机时,也仍不愿意放弃。订单就是工坊的生命,谭志群不断总结经验。她积极联系友泰智电子线束厂,争取更多订单。如今,每天电子线束供货量达5000条左右,有了稳定的订单,谭志群干得也更加有劲儿了。
谭志群还有另一个身份——网格员。两年前,返乡的谭志群成为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在一次创业培训会上,得知我县为促进稳岗就业,创新发展“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产业模式,“家庭工坊”一词触动她敏感的神经,谭志群嗅到发展“商机”,但她并无办厂经验。西苑社区得知情况后,帮助谭志群积极联系友泰智电子线束厂,谈合作事宜、沟通细节,为了能快速实现工坊落地,社区又协调工坊厂房,最终于2021年5月成功开办西苑社区家庭工坊。
“孩子上四年级了,但我没时间照顾他,一门心思都铺在工坊上了”谭志群的家庭工坊渐渐步入正轨,但她面对家庭总觉得有些亏欠。而远在外地务工丈夫的支持,打消了她的顾虑,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希望通过家庭工坊带动大家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家庭实现团聚,生活都能越来越好。”谭志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