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zzfsqxhlz/2025-0011 | 公开日期: | 2025-03-28 15:04 |
来源 | 石泉县后柳镇人民政府 | ||
内容概述 | 后柳镇镇情简介 |
地理位置:后柳镇位于石泉县城南18公里的汉江沿岸,东与本县池河镇接壤,南与喜河镇接壤,西与本县熨斗镇,汉中市西乡县毗邻,北连城关镇。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13.5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后柳镇集镇群英村一组。
历史沿革:后柳镇历史悠久,在很早以前盛产桐油,古街沿江而建砌有石坎,故又称“油坊坎”。据县志记载,清朝时称后柳溪,民国二十年称长清镇,1939年后改称后柳镇。
行政区划:辖前峰、黑沟河、永红、群英、磨石、一心、牛石川、柏桥、中坝、汉阴沟、长安、金齐、黄村坝、长兴14个行政村,1个城镇社区。
人口情况:后柳镇现辖14个行政村,1个城镇居委会,截至2022年末,全镇有户籍人口4523户13358人。
党组织情况:截至2022年12月,全镇共设党委1个,党支部20个,其中机关党支部1个,离休支部1个,村党支部14个,社区党支部1个,非公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596名。
地形地貌:后柳镇地貌呈宝盖形,周围较高,中部及东南角沿汉水流域,地势较低。境内重峦叠嶂,岭坡纵横,河沟交错,地貌多样。地貌区分特征较为明显,四周为中山、低山,中部及东南沿水流域是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
水文介绍:
本镇有汉江一级支流两条,分别为黑沟河、中坝河;较大沟溪一条,为汉阴沟。
黑沟河:起于前峰村,流经黑沟河村、永红村汇于汉江,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24.6平方公里。
中坝河:起于黄村坝村,流经金齐村、长安村、中坝村、柏桥村、群英村汇于汉江,全长17公里,全流域面积88.08平方公里。
汉阴沟:起源于汉阴沟村,流经本村汇入中坝河,全长4.06公里,流域面积7.52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后柳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交通情况:境内交通便利,541国道穿境而过,连接喜河镇及石泉县城,后合路经群英村、柏桥村、中坝村、长安村、金齐村、长兴村直通熨斗镇。境内有汉江码头3处,村级水泥硬化公路14条。
旅游资源
后柳水乡:后柳水乡即后柳古镇,三面环水,水域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善良,恰似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卷。后柳古镇有著名四景:石佛古寺、香柏石岩、仙鱼泉洞、鲤鱼上坡。小镇的临江处,是小镇古建筑的集中区。最东角处有一棵800年树龄的皂角树从房屋中间昂然而起,直出屋顶,伞盖全房,故又被称为“屋包树”。后柳古镇景区有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长王范堂故居。王范堂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党30军少将副师长,参加过卢沟桥防御战、娘子关歼灭战、武汉保卫战、中原运动战等著名战役。在台儿庄战役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担任敢死队长,率领57名敢死队员,拼死相搏,消灭了驻守在台儿庄西北阵地上的日军。英雄已去,浩气长存,爱国英雄王范堂故居已成为石泉县中小学德育基地和后人瞻仰英雄培育爱国情怀的圣地。
石佛古寺:坐落在后柳集镇西部。古寺建于佛教在我国兴盛时期,据传,当时寺宇雄伟气派,各类佛像雕刻栩栩如生。现幸存佛像石雕一尊和“古石佛寺”绿色大理石匾额一块。2019年为适应集镇建设需要,该寺庙已迁址至后柳镇柏桥村二组。
香柏岩:自古以奇险著称于世,其险峻程度堪与西岳华山媲美。离地面约五、六丈高的岩石上,横向每相距一尺远,就有一个小石窝,那是历年纤夫拉船攀行过的足迹。石(泉)紫(阳)三级公路的修建,部分景观已不复存在。岩石上青翠的香柏树,不仅美丽,且可入药治病,专治小儿麻疹。据说,岩石上有金耳环等名贵药材。
仙鱼泉洞:在后柳镇境内的汉江以东与池河镇交界处,从汉江到洞口约4公里,其洞可容纳数百人。洞内有一眼甘泉井,泉水清流透底且凉爽可口。相传,很早以前,此泉中先有两条红鲤鱼,而后“每年降雨,洞中有鱼,簇拥而出,乡人争取之”,故名仙鱼洞。
鲤鱼上坡:从后柳镇沿汉江而上,约四公里江东岸岩石上,显现出几条“鲤鱼上坡”,再沿江边陡峭的山坡而上,又有一条形似蜈蚣的黑石头,一头栽进汉江,这便是后柳境内汉江沿岸有名的“鲤鱼上坡,蜈蚣下河”胜景。
后柳古镇:后柳古镇长300米,街道狭长,均用石板铺成。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上有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凤角,马头封火,古色古香。街道逢双有集,商铺颇多,一直延续着“男人下田,女人摆摊”的习俗。随着喜河电站库区的下闸蓄水,汉江自北向南好似一条巨龙横卧秦巴腹地,古镇不仅古韵犹存,且旧貌迷人,人们赞曰:“不似江南胜江南”。
中坝大峡谷:中坝大峡谷占地21平方公里,为5.35公里厢式峡谷,具有窄、长、秀、奇、清、灵、野、神、险、幽的特点。溪流、峡谷、原生态的自然山村为该景区的主要自然资源要素,淳朴的民俗民风是该景区的主要人文资源,景色优美的大峡谷与民风淳朴的山村完美结合,使中坝大峡谷成为陕南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峡谷内山奇峰险,河沟纵横,鸟儿啁啁,流水潺潺。进入峡谷口,一泓深不见底的湖水映着翠峰,犹如一块碧蓝透明的美玉镶嵌在两旁的山崖之中,清脆的流水声伴着悦耳的鸟鸣声回荡在山水间,构成了人间仙境。进入大峡谷,犹如融于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登高望远一览无余,山景、水景、石景交相辉映,十分壮观;景区内奇石叠立,山泉潺潺,竹木蓊郁。走出峡谷,展现在眼前的是巴山深处一处自然村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村景象。一路上,茶园、梯田、水稻、油菜花、银杏林、大巴山……田园风光,让人心醉!
中坝大峡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原始风貌保存完好,多个景点让人目不暇接,被称为“活化石”的千年银杏树,十几个人都才能抱住,景观让人不觉惊叹。
中坝作坊小镇:中坝作坊小镇地处后柳古镇与中坝大峡谷旅游链上,依托72户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以陕南秦巴文化为支撑、发掘本土特色产业为统揽、乡村田园风光为载体、人文旅游景观为切入,打造出独具陕南农耕文化的作坊小镇。项目总投资3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修建一个人工湖、一个游客接待中心、一个高端休闲养老社区,一个文娱广场,一个生态停车场;在小镇周边建设一个农业观光园、一个亲子采摘园、一个荷花园;建设作坊四条街,打造特色美食一条街、秦巴作坊一条街、民俗宾馆一条街、陕南特产一条街;配套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五大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
在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导引下,后柳镇在扎实推进旅游重镇建设中,注重提升景点品位、文化含量及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积极改善交通环境,按照一路风景、一路休闲、一路畅通、一路平安的要求,把通往景区的道路通过绿化、安保、配套设施、完善标志、强化养护等措施提升为风景路;开发乡村农家乐、绿色饮品,积极推出以农家风味小吃、汉江烤鱼和绿色农产品为品牌的绿色服务。汉水湾度假村、水乡山庄、周到居、丽水嘉园、汉水酒家、江君楼等优质营运,赏田园山水风光,品汉水休闲风情,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格局,着力打造秦巴山水休闲养生度假驿站,让游客在“游山、玩水、赏景、美食”中体验到西北水乡的独特魅力。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招商引资同比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8%。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实施危房改造8户、实施住房提标改造138户;“两免一补”惠及学生787人次52.4万元,雨露计划惠及学生116人次46.35万元;开展慢性病签约服务754人,集中救治30种大病27人;落实81名管理员,实现全镇96处安全饮水工程常态化管护全覆盖。
农业发展:全镇发展春夏秋三季养蚕783张,种植烤烟2300亩,茶园面积突破6550亩,各类林果4000余亩、管护甜脆柿650亩、枇杷600亩;魔芋种植670亩,香椿种植440亩,养蜂480余箱,家畜8600余头,肉禽3.1万只;发展玉米大豆复合种植1509亩、大豆扩种2071亩。申报县级家庭农场6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个、市级家庭农场2个、省级家庭农场1个(柏桥村三台山家庭农场)。组织产业技术培训60余场,14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日常管理运行良好,申报群英、永红作为集体经济示范村,“薄弱村消除”工作推进顺利。
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文旅、农旅融合,深入挖掘汉水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成功举办三届秦巴根艺汉江奇石博览会、水乡之秋旅游文化节、汉水庖汤会等旅游活动,全面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黄村坝村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完成中坝作坊小镇研学基地,通过“现场+云直播”方式,搭建运营平台,引导培育新型旅游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发展特色农家乐(宾馆)32家、特色民宿18家、特色餐饮60家、农产品企业3家、创业600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做强配套,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事业发展
项目建设: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凝心聚力谋发展,依托旅游资源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提供“落地手续代办、建设环境协调、投产持续帮扶”全方位服务,吸引各地投资者慕名而来。旅游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到多元的跨越式发展。镇内商贸流通、酒店餐饮蓬勃兴起,中坝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坝作坊小镇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心广场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顺畅有序,管理更加有力有效,风景更加秀丽迷人,后柳水乡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旅游休闲胜地。
民生事业:落实“保学控辍”各项要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幼儿园条件持续改善。精准落实医疗保障政策,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4个。精准落实就业政策,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23个,1123人实现就地稳定就业,3378人实现转移就业。农村低保救助409户943人、城市低保14户26人,特困供养人员243人,实现困难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完善15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组建16支文化志愿服务队,农民夜校15个,党员教育培训180场次,开展“道德评议”60场次、“道德讲堂”90场次,举办庖汤会和“送春联”、火狮子、采莲船等民俗表演20余次,进一步涵育了文明乡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生态环保: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创建,按照“八清一改一绿化”工作要求,建立村级保洁队伍,落实“四自一包”责任制,公卫管理、环境保护监管达到全覆盖,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镇。深入落实“河长+警长+四员”管理模式,推行河湖长制和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度,选聘50名群众作为护河员、护林员加强河湖山林管理,河湖山林巡查监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推进违建别墅整治、大棚房整治等环保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农村污染源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入网和垃圾集中清运工作,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社会治理: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抓手,健全镇、村、组三级安全防范和社会矛盾调解网络,五年来,共受理、办结各类民情208件,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解决了一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两级综治中心建成运行,公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治安环境不断优化,平安建设形势持续稳定。
各类创建及奖惩情况:2022年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街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