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GK-2022-0000 发布日期: 2022-05-07 10:22
来源 县林业局
内容概述 石泉县始终践行“两山”理论,将森林资源作为旅游发展之基、经济建设之根、安身立命之本。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以来,石泉县林业局秉承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修复与改造并举的原则,严把“七关”,科学有序、扎实有效做好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县林业局:严把“七关” 高质量完成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石泉县地处秦岭南麓,林地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78.8%,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有“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之称。历年来,石泉县始终践行“两山”理论,将森林资源作为旅游发展之基、经济建设之根、安身立命之本。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以来,石泉县林业局秉承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修复与改造并举的原则,严把“七关”,科学有序、扎实有效做好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摸清底数,聚力夯实“基础关”。严格按照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我县森林资源实际,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调查统计,由各镇对所属范围林地进行初次摸排后上报数据,县林业局根据各镇的摸底资料,安排4名技术人员分别到镇到村到山头进行现场勘察,初步划定项目实施的类型和范围,为后期项目规划和实施打好坚实基础。

深学细悟,科学吃透“政策关”。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是首次在石泉县实施,经验短缺且量大面广。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县林业局前期组织技术干部对省市关于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的计划文件和相关要求开展专题学习研究,搞懂做什么、怎么做,弄清要达到什么效果、实现什么目标,做到胸有成竹,力求有的放矢。

精心规划,精细把好“设计关”。按照不同造林类型和建设方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73000亩林地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规划设计。采取综合修复方式,通过封育和补植相结合、抚育和补植相结合,确保改善林相结构、提升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盖度。同时在栽植树种上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生态与经济树种相结合,达到提高成活率与成材增收的双赢目标。

规范程序,严格掌控“质量关”。按照项目四制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工程招投标程序和要求,综合考虑施工地点、面积大小、建设方式、修复难度、工程量等因素,合理划分为26个标段,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24个施工单位同步实施。实行项目监理制,通过跟班监督作业,严把进度和质量,推进项目高质量实施、高效率完成。

加强指导,合力攻克“技术关”。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抽调8名技术人员,分为4组深入实地包抓指导。召开项目启动部署会和培训会,邀请市天保中心专家为技术指导组、施工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代表、工程监理详细讲解施工的具体方法、步骤、技术要点等。同时采取现场观摩学习、现场示范、现场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施工水平,攻克技术难关。

挂账督办,逐项落实“整改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实行清单化管理,发现问题随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邀请省市专家到施工现场进行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召开整改推进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整改的目标方向,并以正式文件责令各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到位,对不达标和未整改到位的施工单位暂缓兑付工程款,确保问题第一时间整改落实到位。

全程跟踪,高质筑牢“验收关”。坚持全过程管理,技术人员在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全程跟进指导,根据工程量进度,严格执行进度检查验收制度,确定整地挖坑、苗木检验、栽植管理标准,将检查验收贯穿于施工的每一个阶段,通过自查验收后再进行项目审计,最后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实现建设项目高质高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