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迎丰镇红花坪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为抓手,积极探索乡村综合治理模式,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坚定党员带头,掌舵护航
2021年,红花坪村坚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标准、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包联单位县人社局开展党支部联建活动9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产业谋划、环境提升等活动,群策群力谋发展。
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示范村建设、引领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以来,红花坪村骨干党员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谋产业、促产业、兴产业,全年带头新增发展魔芋160余亩、蚕100张,带动脱贫户新增发展魔芋150余亩、蚕290余张。
充分发挥“安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先锋表率作用,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在各种急难险重之中以群众利益为先,冲锋在前诠释担当。2021年,我村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设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毁,红花坪村党员干部不顾个人利益得失,冲在转移群众、抢险救灾的一线,保护了群众的利益,保障了群众的安全,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将党委和村委、党员和群众凝聚得更加紧密,心与心贴的更近。
提升乡村治理、激发村民自治,夯实基础
2021年,红花坪村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统筹开展各项工作,提升村域高效能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建立“听民意、解民忧”三本账,妥善处理村内的各类信访矛盾及村民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13起。
为民落实亮牌式、一站式、主动式、亲情式“四式服务”,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让村民办事少跑一脚路,多赞一声好,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温馨感。
积极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按职能行使村务管理工作,规范运作,依法管理,增强了村委、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推进“阳光村务”,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通过“村民微信群”,充分发挥村民、村民代表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建立新的《村规民约》,为实现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法治保障、增强法治意识,牢固根本
不断加大防电信诈骗、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使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经常性开展群众性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活动,邀请镇派出所执法民警到村进行普法宣传4次,为村民提供法律法规咨询50余人次。
充分发挥“321”基层治理网格员作用,通过“六查六提升”等活动的开展,对于不稳定因素及矛盾纠纷及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和谐乡村建设实现了稳步推进。
加强德治教育、提升村风村貌,弘扬正气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良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宗族宗派观念,抵制、消除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2021年,共开展四次“善行义举、道德评议”活动,评选出个人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先进典型等人物20名,通过“树典标榜”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全面实施。
开展“农村环境大整治”活动,加强人居环境提升,通过人居环境大整治的开展,稳步提升红花坪村村容村貌。每季度开展一次环境卫生评比,树立标杆,奖励先进,对环境卫生评比优秀的农户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在爱心超市获得日常生活用品,进一步改变村民生活习惯,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
加速智治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便民利民
整合人社、民政、医疗等各部门信息资源,在村委会活动室建立乡村信息中心,通过“村民微信交流群”等渠道实现上下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无缝对接,在政策落实、社会治安、社会维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疫情防控及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依托镇、村“832”扶贫电商平台,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使农村居民能够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加速农产品流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今后,迎丰镇红花坪村将继续推进以政治为纲、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智治为辅的“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全力谱写红花坪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