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xzfgzbmxjtkjj-GK-2021-0043 | 发布日期: | 2021-10-30 09:49 |
来源 | 石泉县乡村振兴局 | ||
内容概述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帮扶政策要点 |
1.政策名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
工作对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是指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共九年;适龄儿童少年是指年满六周岁至十五周岁。
工作目标: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均能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不属于失学辍学的范围:①年龄满6周岁但仍在幼儿园就读或因身体等原因由家长申请延缓入学的适龄儿童。②年满15周岁或年龄不满15周岁但已初中毕业。③请假和休学的学生。④因重度残疾而安排送教上门的适龄儿童少年。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⑥失踪失联的适龄儿童少年。⑦有本地户籍但在异地就读的适龄儿童少年。⑧相关部门联合劝返三次以上或经司法部门判决裁定、监护人已履行相应法定义务,但其本人拒不返校的适龄儿童少年。
2.政策名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学前教育阶段。本县县域内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两免”即全部免除学前三年适龄幼儿的课本费和保教费,课本费免除标准为各班课本实际费用,保教费免除标准为公办属性幼儿园190元/月、学校附设幼儿班及民办幼儿园以实际保教费备案标准减免;“一补”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每生每学年发放750元生活补助,分两学期发放,每学期发放375元,以餐券或代金券形式直补到人。
义务教育阶段。简称“两免一补一餐”。“两免”,即为在义务教育段学校注册学籍就读的所有学生免学费、课本费,免学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年8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000元,免课本费标准为每个年级课本费的实际金额。“一补”,就是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和国家规定的四类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和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供养)非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寄宿学生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国家规定的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按学期通过银行代发形式发放到学生或家长银行卡。“一餐”,就是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即国家按照每生每天5元标准给予营养膳食补助,一年按200天计算,每个学生每年补助1000元,由学生(含送教上门学生)就读学校提供同等价值的营养食品,直接减轻了学生用餐费用。
普高教育阶段。简称“一免一助”,“一免”,即免除普通高中正式注册学籍的在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600元;“一助”,即为正式注册学籍的在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资助标准按贫困程度分为两档,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2500元,一般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按学期通过银行代发形式发放到学生资助卡。
中职教育阶段。简称“一免一助”,“一免”就是落实中职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学生免学杂费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1600元;“一助”,就是国家助学金,国家为具有公、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资助标准按贫困程度分为两档,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2500元,一般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按学期通过银行代发形式发放到学生资助卡。
高等教育阶段:简称“一贷两助”,“一贷”,即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凡参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并被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石泉籍学生,均可在石泉县学生资助中心(政务中心一楼大厅)申请办理,本专科学生每年可办理最高不超过12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6000元。“两助”:“一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即按照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石泉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一次性资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石农工办发〔2021〕9号)相关要求,整合民政、残联、卫健、教育、团县委等部门资源,为当年参加高考国家计划内招生录取到高等院校并入学就读的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城乡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大学新生户家庭本科学生和本科类孤儿,按照每生8000 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符合资助条件的其他类型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按照每生 5000 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符合资助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非高职类专科学生,按 照每生 3000 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资金均通过银行代发形式发放到学生或家长银行卡中(需要注意的是,标准资助金中包括各行业部门和慈善爱心机构资助)。“二助”是滋蕙计划入学路费资助:当年高中应届毕业考入全日制大学且就读的本科、专科(含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以市教育局下达名额,一次性按照省内就读500元、省外就读1000元标准给予滋蕙计划路费补助,资金均通过银行代发形式发放到学生或家长银行卡中。
石泉县教育体育科技局
202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