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索引号 zfzstjj/2022-0002 公开目录: 统计月报
公开责任部门 石泉县统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2年01月26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2-01-26 10:10
内容概述 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干克难,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全力以赴保增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亮点突出。

根据县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石泉县生产总值93.89亿元,增长8.1%,分别超省、市平均水平1.6和0.6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循环经济县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08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41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40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1.8:48.4:39.8。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生产总值。市年度目标增速9%。完成93.89亿元,增速8.1%,欠市目标任务0.9个百分点,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市年度目标增速11%。完成增速11%,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二。

固定资产投资。市年度目标增速6%。完成增速7.7%。超市目标任务1.7百分点,位居循环经济县第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年度目标增速12%。完成34.3亿元,增速15.6%,超市目标任务3.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年度目标增速8.5%。完成30708元,增速8.1%,欠市目标任务0.4个百分点,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三。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年度目标增速9%。完成12837元,增速10.8%,超市目标任务1.8个百分点,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一。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市年度目标占比63.8%以上。完成64.3%,超市目标任务0.5个百分点,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一。

新增五上企业。市年度目标净增2户。全年完成净增6户,超市目标任务4户,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三。

二、全年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主要指标稳中向好,主要产业支撑稳

一是主要指标稳中向好达到预期。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89亿元,增长8.1%,分别超省、市平均水平1.6和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完成11.08亿元,增长6%;二产完成45.41亿元,增长9%;三产完成37.40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1.8:48.4:39.8。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公经济占比、五上企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均完成或超预定目标。二是主要产业支撑稳。2021年,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持续壮大旅游康养、富硒食品、蚕桑产业、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中药材六大产业链,构建了大旅游为带动的骨干产业体系,实体经济逐渐做大做强做优。从一、二、三次产业比看:农业生产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粮油稳产、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壮大;二产工业稳中有进,建筑业有序恢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三产服务业逐渐活跃,效益明显改善。

(二)工业增速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9.7%,较去年同期上涨38.2个百分点。其中:中省企业增长31.2%,县属企业增长9.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1%,较去年同期上涨37.8个百分点。比全市高2.8个百分点,位居循环经济县第二名。一是轻工业贡献逐月提升。2021年,重工业同比增长8%;轻工业同比增长12.4%,轻工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1.3%,处于逐月提升的态势。二是七成产品保持增长。全县25类产品中有16类产品实现增长,增速较快的产品主要有:大米、铸钢件、布、速冻食品、石灰石、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50%)、铜材、钢化玻璃。三是支柱产业支撑强劲。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9.1%。在6大产业中,支撑增长的产业有5个,其中:富硒食品同比增长13%,拉动增长4.3百分点,贡献率为44.6%。新型材料同比增长10.8%,拉动增长4.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4.6%。装备制造累计同比增长6.3%,拉动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3%。纺织服装同比增长12.6%,拉动增长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9%,清洁能源同比增长25.9%,拉动增长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8%。四是产销衔接稳定。2021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2%,同比上涨2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

2021年,消费市场活跃,尤其是线上消费受到大众青睐,以网络销售、抖音直播为代表的新业态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融合,使得全县社零市场如虎添翼。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增长15.6%,增速比同期提升21.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2.9%;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22.8%;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6%;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0.6%。

(四)服务业各行业恢复加速,效益明显改善

2021年,在生产稳步恢复、市场预期改善、减负纾困措施积极有效落实等因素带动下,各行业恢复加速,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利润快速增长。2021年,全县3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163万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2246.8万元,同比增长29.34%。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13.49%,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2.6%,社会工作服务业同比增长9.28%;居民服务业同比增长13%;娱乐业同比增长15.34%。

(五)民营企业不断增多,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2021年,全县“五上”企业216家,其中,民营“五上”企业210家,比去年增加了26家;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4.3%,占到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中: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3.61亿元,占GDP比重为3.8%;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36.08亿元,占GDP比重为38.4%;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20.69亿元,占GDP比重为22%。

(六)两个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水平持续提升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9元,增长9.6%,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08元,增长8.1%,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增长10.8%,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2021年各项指标数据,全县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循环经济县前列。但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短板问题犹存,欠缺较优的结构性增长动力,实体经济较弱,重点领域投资不强,创新驱动带动能力偏弱,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尤其是缺乏龙头骨干优势企业支撑。

(一)欠缺较优的结构性增长动力。一是第三产业后劲不足,四季度回落较快。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三季度回落2.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9.8%,比去年回落1.65个百分点。二是新动能成长还需努力。近年来,我县把优传统、育新兴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传统行业正在不断优化,但是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户数仍然很少。代表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增加值增速均提升空间有限。三是规模企业个数偏少,规模偏小,对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增长动能有限。2021年,全县新增规模“五上”企业26家。据统计调查了解,全县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都在后半年新进,存在规模小、基础弱,对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有限,而现有的“五上”企业又存在运行质量不高,人才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经营成本高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一产不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产不强,主要是二产内部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中传统工业比重大,层次和聚集度低,高附加值、高效益名牌产品稀少;三产发展慢,尽管我县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但产业聚焦效益不明显,能够进入统计口径的文化旅游和服务业企业偏少;特色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三)重点领域投资补短板力度仍需加大。今年以来,我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民间投资、工业投资、高技术投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等短板领域投资力度仍需加大。全县民间投资增长-1.2%,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2.3%,占比较市考目标任务低8.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完成5.76%,占比较市考目标任务低1.3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9.9%,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38.1%,较全市平均水平低64.2个百分点。

四、建议意见

2022年,全县各镇、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十六届二次全委会确定的工作部署和奋斗目标,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一)抓工业,发挥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大工业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确保全县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持续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升级,促规模工业健康快速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新进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做好规下企业进规入统工作,着力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的“五上”企业。

(二)抓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继续强化全县上下抓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有效发挥项目建设在稳增长、扩投资、强基础中的关键性作用。二是加快补齐重点领域投资项目短板,围绕工业、旅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健康养老等方面抓特色产业项目,激活民间投资资本,通过产业项目促进有效投资,以重点技术性项目带动产业链升级。三是及时跟进引进的重要项目,着力抓调度、解难题、强保障上下功夫,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早日投产达效。四是抢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县机遇,大力实施项目支撑带动战略,紧盯国家战略导向、宏观政策走向、产业发展方向、项目资金投向,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骨干项目。

(三)抓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积极培育限上企业,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品牌、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商贸流通企业扩规上档,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适应消费升级转型。实施好扩大就业、全民创业战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者信心,培育和提高消费能力。加大旅游宣传营销策划,丰富产品供给,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吸附力、带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抓三产,精心挖掘三产潜力。一是主管部门协调联合摸查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开展服务业行业联合清查,引导够规模、效益好的法人单位申请纳规入库。二是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仓储、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继续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力度,以网络销售、抖音直播为代表的新业态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融合,继续强化对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支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公司对第三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大规模的新型市场主体。

(五)抓实体,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一是加大实体经济发展保障服务力度,继续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实体企业,形成“脱虚向实”的强大导向;加强实体经济领域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协调要素供给,确保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二是以激活振兴工业实体经济为引领,将工业企业相关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及金融政策细化落实,促使政策红利在工业领域快速释放,加快促进新型产业释放新动能。三是加快工业提质增效,突出抓好有色金属加工、化学制品制造等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壮大新型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