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部门动态>正文详情

县财政局:着力“五重聚焦” 聚力推动财政管理提质增效

时间:2021-12-29 11:08作者:陈龙润源自:县财政局

近年来,石泉县财政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着力“五重聚焦”,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大预决算公开,聚力推动财政管理提质增效。2018年县级财政管理工作被国务院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督查激励表扬;2019、2020年连续两年县级财政绩效管理综合排名全国1862个县前200名,分别位列全国第142位和62位(全省第20位和第2位)。

聚焦保障重点,规范预算编制

以“三保”为核心,坚决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力保障重点领域支出,推进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规范预算程序,推进项目库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强化预算编报规程管理,取消以往“固定基数”或“基数加增长”分配方式,实行“零基预算”。进一步推进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项目支出实行项目库管理,坚持无项目不预算,无细化不预算,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项目入库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效能;二是突出保障重点,落实“两个优先”。坚持“三保支出”“两个优先”的保障顺序,实行预算备案审查机制,切实兜牢“三保”底线。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突出保障重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保障债务还本付息、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领域支出。2020年,全县重点领域支出20.29亿元,较上年增长4.86个百分点。三是精准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到位率。预算编制工作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科学精细,约束有力”的原则,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把预算编细、编实、编准,提高预算的准确率、到位率。2020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到位率达100.1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到位率达95.82%。

聚焦节支增效,强化预算执行

以绩效为导向,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执行,推进预算管理节支增效。一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持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更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同时,严格削减低效、无效项目资金预算安排,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努力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20年,财政一般性支出压缩15.03%,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0.44%,“三公”经费压减11.39%。二是统筹盘活财政存量。建立半年滚动清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存量清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结转结余资金规模逐年下降。财政预算结余和连续两年结转的“碎片化、低效化”的存量资金,将其化零为整,统筹盘活用于重点民生项目支出。2020年,全县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0.48亿元,发挥了良好的资金配置效率。 

聚焦民生为本,优化支出结构

以民生福祉为根本,坚持底线思维,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好钢用在刀刃上,强化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一是强化民生保障兜底。围绕社保、教育、医疗、文化、生态及三农发展等民生领域,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各项基本民生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2020年全县民生支出20.23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86.06%。二是聚力支持乡村振兴。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对涉农资金因需而整、应整尽整,建立横向“跨部门、跨类别”的资金使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集中投放的聚集效应,有效破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短缺”难题。2020年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2.33亿元,其中整合产业资金1.75亿元,通过异地置业、参股注资等形式,形成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的良好效应。

聚焦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以财政可持续为目标,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守住底线又突出重点,筑牢财政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一是强化债务管控。不断完善债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动态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和债务化解考核制度,落实主体责任,稳妥降低债务存量规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着力强化资金统筹,通过建立财政偿债准备“蓄水池”机制、盘活资产资源、债券置换、压缩支出等措施,2020年全县累计化解存量债务3.45亿元,全县政府债务余额均未超过批准限额,未在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区域内,赢得了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严防财政暂付风险。切实增强财政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财政运行风险,严格控制暂付款项新增规模和累计余额。综合运用处置资产、压减预算等有效方式清理存量暂付款项,确保财政运行风险可控。2020年累计清理财政暂付款项0.61亿元;三是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从严控制预算审核程序,人员经费预算坚持“人随编走、编随事走”原则,建立编制、人社、财政联审制度,确保预算编制精准度。严把财政供养进人关口,实行按编控总、凡进必考的进人机制,同时加强编外人员管理,做到了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聚焦阳光透明,加大预决算公开

以公开为常态,加大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着力打造“阳光财政”,扎实推进预决算公开规范化透明化。一是推进横向拓宽公开。严格执行《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在规定动作基础上横向拓宽政府债务、直达资金、扶贫资金、采购招标、县级专项资金分配等信息公开内容,扩大公开信息量,在“晒财政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预决算公开向“晒政府行为”延伸拓展,不断深化县级预决算公开改革;二是推进纵向延伸公开。将政府预决算公开纵向延伸至镇级,扶贫资金、直达资金、县级专项资金等公开延伸至村级,初步实现县、镇、村三级纵向到底公开模式。全县预决算信息公开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三是推进双线监管。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启动县级财政预算执行系统与县人大财经工委联网,建立人大及财政双线监督体系,从而更实时、全面、准确地实现对预算执行的预警监督,更全面地掌握预算收支情况和发展态势,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