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xzfgzbmsqxrmzfbgs-GK-2021-0905 发布日期: 2021-09-05 10:06
来源 石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内容概述 石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石泉县乡村振兴局石泉县妇女联合会关于印发《石泉县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

石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石泉县乡村振兴局石泉县妇女联合会关于印发《石泉县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

现将《石泉县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石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石泉县乡村振兴局

                       石泉县妇女联合会

                        2021年9月3日


石泉县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持续加强家政服务供需对接,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家政服务领域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按照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妇联《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通知>的通知》(安人社函〔2021〕525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深化乡村振兴劳务协作,依托县内培训学校开展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在增加本县家政服务有效供给的同时带动我县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为重点的就业群体实现增收致富,与输入地共同建立有组织、有秩序、有保障的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机制。

二、工作安排  

依托县域内技能培训机构开设的家政服务专业,培树“石泉月嫂”等劳务品牌,鼓励培训机构利用品牌和资源优势积极与各地家政服务需求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每年开展不少于8期的家政服务培训,联系省内、省外各1个地区建立家政服务劳务“点对点”对接平台,建立对接工作机制,每年“点对点”输出家政服务培训对象不低于30人,促进我县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到家政服务领域实现就业增收。

三、工作举措 

(一)订单定向培训,确保技能输出。坚持“市场主导、分工负责、按需培训、强化保障”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工作,大力开展以“石泉月嫂”等为重点的订单式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

(二)严格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监督。按照技能培训工作“专业划分、季度测评、动态管理、奖优惩劣”的管理评价机制,由培训机构先与用工单位签订“订单式”培训合作协议,根据各地用人条件和薪资待遇发布招生信息,各镇要积极组织动员有意向参训的城乡劳动力报名参训,培训合格后有就业意向者由培训机构推荐到用人单位实现就业,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充分就业。

(三)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完善县内各技能培训机构同县外技能培训机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与用工企业建立“校校对接、校企对接”合作平台,依据对方劳动力资源需求情况,积极开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月嫂等专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即输出、输出即就业的劳务合作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劳务对接活动,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

(四)组织技能鉴定,确保增量提质。大力开展职业鉴定工作,推行职业等级证书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从“做量”转变为“提质”,为就业市场提供专业化的技能人才。

(五)落实支持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各镇和培训机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要切实做好就业服务、技能提升及政策宣传等工作。对跨县、跨省从事家政服务的脱贫劳动力符合规定的分别给予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500元的就业一次性交通费补贴。对认定为就业帮扶基地的用工单位,新吸纳脱贫劳动力和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年度内稳定就业不低于6个月且月工资不低于当地同期最低工资标准的,按规定对基地(企业)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就业奖补,由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输出的并符合补贴政策的,按规定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把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范畴,明确分管领导和业务经办人员,落实镇村就业社保服务队的宣传组织主体作用,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就此项工作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镇要加强与各技能培训机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精心组织人员参加培训,鼓励其通过对接机制实现就业,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相关工作台账。县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妇联将加强协调配合,督促指导,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切实推动家政服务劳务对接任务和措施落实落地。

(三)广泛宣传引导。各镇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支持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政策措施、经验做法和增收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和农村劳动力树立劳动致富的观念,激发劳动致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