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GK-2021-0708 发布日期: 2021-07-08 11:35
来源 石泉县发展和改革局
内容概述 近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宜游、宜业、宜居“三宜”定位,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十四五”“35553”战略部署,构建全域旅游“一县一业”、建强省级经开区一个平台、统筹城镇一体发展、厚植创新驱动第一动力、建管督考一体并重“五个一”机制,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补短板、促转型、强弱项、提质量,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经济质效实现“双提升”。

石泉多举措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宜游、宜业、宜居“三宜”定位,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十四五”“35553”战略部署,构建全域旅游“一县一业”、建强省级经开区一个平台、统筹城镇一体发展、厚植创新驱动第一动力、建管督考一体并重“五个一”机制,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补短板、促转型、强弱项、提质量,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经济质效实现“双提升”。

践行“两山”理论,发展全域旅游。始终把全域旅游作为践行“两山”理念、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全域旅游为龙头,一业带多业,多业相融合,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转身。一是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坚持科学布局、全景打造,高标准编制《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先后建成AAAA级景区4个、AAA级景区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构建了以县城中心景区、秦岭生态文化体验区、汉水文化休闲度假区、“鎏金铜蚕”丝路文化体验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镇为核心的“一心、三区、多点”全景石泉空间大格局。二是推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做足“旅游+”文章,大力实施“文旅、农旅、工旅、城旅、村旅、数旅”“六旅”融合工程,最大限度放大旅游辐射带动效益。以鬼谷子文化为魂,建成鬼谷岭4A级旅游景区和鬼谷子文化小镇;以“汉水文化”为根,打造汉江石泉古城、中坝大峡谷、燕翔洞、秦巴风情园、后柳水乡等系列休闲度假景区和民俗体验区;以非遗和农耕文化为本,打造中坝作坊小镇;以蚕桑文化为基,打造池河金蚕小镇,形成独树一帜的“金蚕文化”品牌。“鎏金铜蚕.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两张文化名片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形象名片声名远播。三是丰富提升全域旅游业态。围绕做特石泉美食、做美旅游住宿、做精旅游商品、做优文化活动,推进业态向景区集中,旅游服务品质持续提升。依托汉江石泉古城、秦巴风情园美食街区,开发蚕桑宴、庖汤宴、特色鱼宴及特色小吃,打造以石泉古街、特色美食、夜游汉江、文化活动展演为主要业态的石泉夜间旅游经济聚集区;建成石泉国际大酒店、金源大酒店等,打造精品民宿70套,形成了以星级酒店为引领,文化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为支撑的住宿体系;成立鎏金铜蚕文创联盟、产品展销中心,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21家、网店19家,开发旅游商品80余类;常年开展“火狮子”“县太爷巡游”等活动,推出研学游、采摘游及汉江游览项目,大力发展汉调二黄、花鼓坐唱小剧场。近三年旅游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增20%以上。

突出园区承载,建强产业体系。始终把园区作为承载发展、聚集要素、壮大产业的关键平台,集中力量夯基础、强功能、壮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一是优化“一区两园”空间布局。先后编制完成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环评规划和古堰、池河片区详细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强化承载能力提升。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3.4万平方米,路网15公里、管网20公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功能,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开发蔬菜料理包、桑蚕、黄花菜、魔芋等四大富硒系列食品,打造百亿级富硒食品产业园;深挖“鎏金铜蚕”文化,强化桑蚕综合开发,打造桑蚕产业集群;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模式,引进电子线束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建设,打造电子线束产业新都;联合国内外先进医药企业研发桑叶、葛根、杜仲等药食同源产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紧扣“中国制造2025”,深化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建成装备制造产业园。

促进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城镇。坚持规划先行、产城融合、完善功能、质量提升、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集中力量做大县城、做优集镇、做好社区、做美村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更加“宜居”。一是持续扩大城镇空间。围绕“12821”城乡规划建设体系,集中力量实施江南、东延等四大城市拓展新区建设,拉大城市骨架1.5倍,池河国家重点镇和省级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关、后柳等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相继建成。二是持续提升城镇品质。县城主干道提升改造、体育场提升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杨柳路改造等项目相继完成,城区新增污水管网、县城给水工程及配套管线等项目加速推进,规划建设停车场24处,提供停车位6900余个,县城气化率达8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三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安全饮水、电力、公路硬化覆盖率均达100%,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先后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生态建设强县、省级文明县城等荣誉。

厚植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建立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聚力建设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创新中心、孵化中心、研发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相继建成“十M”创客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富硒蚕桑、黄花菜食品研发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大力拓展开放合作。抢抓苏陕交流、校地协作、中省单位包联机遇,扎实推进“双招双引”,与西工大、长安大学、武汉理工、河海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市级专家工作站6个,引进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专家52名,研发新产品46个,推广新技术19项。三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组建市场主体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全程领办、帮办、代办,持续深化“一网通办”,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2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0%以上,营商环境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

建管督考并重,推动工作落实。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把主要精力向项目集中,工作重心向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向项目集结,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三单推进抓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包抓、一个部门包联、一抓到底”原则,建立任务清单、督办清单、考核清单,细化工作任务,夯实包抓责任,实行台账管理。二是精准管理重绩效。创新成立项目前期攻坚工作组,专项负责项目策划及前期工作。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加强质量管控,严格“四制”管理,围绕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全生命周期,实行全流程跟踪服务。三是严格督考促落实。按照“量化目标任务、晾晒考评结果、追究失职责任”的方式,实行月督季考、三色预警、动态管理,全力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