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熨斗镇:本地“小店”设专柜 土货“飞入”千万家

时间:2020-09-16 11:35作者:熊彬彬源自:熨斗镇

“你们做的那个红豆腐真好吃,用来夹馒头真的是美绝了,你们帮我们再发个10瓶,我送亲戚朋友”“好久没吃到醇正的家乡味了,外面馆子再好吃菜比不上一盘豆瓣酱炒肉”。在熨斗镇开了两家特产店的刘芳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顾客的“五星好评”和无限回购的订单。

吕勇、刘芳80后夫妇是土生土长的熨斗人,家中母亲近80岁,客户好评不断的豆腐乳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豆腐、油、辣椒这些辅料都有讲究,我十几岁开始跟我妈妈做豆腐乳,几十年了呀。”每年冬季,吕勇家都要做5000斤左右的豆腐乳,母亲是“主力军”,吕勇夫妇只能“打杂”。

早些年,吕勇夫妇在南方打工,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夫妻双双返家,开始搭乘“旅游快车”,在国家“4A级”景区燕翔洞门口开了一家特产店,自家一楼也开了一家特产店。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通讯逐步发达,吕勇夫妇在2017年就在微信上开了自家的微店,虽然推广效果一般,却开启了吕勇夫妇的互联网之路。

“您好,我们今年腊肉已经卖完了,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做了,你可以留下我的微信,预定着,等新鲜腊肉一出来我们就发货过去。”刘芳开朗的性格和诚信经营的品质让顾客倍感亲切,在出售产品上粘贴二维码,留联系电话,主动加顾客微信,通过几年的积累,如今,每天店里都要通过邮政向老顾客发20多单货物。

这种“线上+线下”模式,让吕勇夫妇“本地小店”受到很多外地人的青睐。“我们做特产的原材料都来自我们熨斗的各个村,比如中河的黑猪熏腊肉、麦坪的土豆晒干货、农家豇豆四季度等,在我们设立消费扶贫专柜,也增加了顾客的帮扶想法,成交额会比平常大。”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下,吕勇夫妇受到多方支持,比如:经贸局配套硬件设施、政府优先采购、快递费用打折等,让小两口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除了吕勇夫妇的特产小店外,熨斗镇在本地宗达生鲜超市设立扶贫专柜,全方位展示特色农产品,打开内销,打通“难点”,让贫困群众的产品能快捷化步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