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xzfgzbmsqxrmzfbgs-GK-2020-0250 发布日期: 2020-05-17 15:22
来源 县委办
内容概述 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石泉:“三四五”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大产业带动大扶贫思路,以优势资源为依托,探索实践“三有四扶五带动”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一条从短期效益到长期效益、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转变的有效路径。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6%,7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2953户36673人贫困人口摘下“穷帽子”,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5.83%下降到2019年底的1.37%,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做法与实践

(一)落实“三有”措施,为“发展什么”指明航向。

1.村村有集体经济。采取“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的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逐村研判,一村一策,鼓励支持镇村大胆探索“异地置业型、服务创收型、村社合一型、乡村旅游型、主体带动型、债权投资型”等多种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组建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50个,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84个。2019年为全县150个村(社区)注入资金9995万元,其中74个贫困村注入资金8887万元,“空壳村”全面消除,82个村集体收入均达到6万元以上。

2.户户有长效产业。按照“全域旅游抓龙头,南茶北桑川道菜,特色种养保增收”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落实一二三产业,分年度制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长效产业发展方案,一视同仁给予产业奖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项稳定增收的长效产业。贫困户累计栽桑7035亩、种植黄花菜1227亩、茶叶3945亩、林果业16362亩、食用菌646万袋、中药材963亩、养蜂5182箱、订单蔬菜2756亩、魔芋2527亩,7505户贫困户实现长短结合产业项目全覆盖。

3.人人有稳定就业。坚持以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精准实施就业产业创业“1135”稳定增收工程,面向市场开发1000个左右村内“居家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1000个左右县内“稳定用工”岗位、组织实现3000个左右县外“稳定务工”型岗位、组织5000户左右贫困户发展特色订单种养产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3678人,自主创业52人,统一签订稳定持续的劳动合同,实施劳动技能提升工程,确保45岁以下贫困劳动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

(二)坚持“四扶”并举,为“怎么发展”注入动能。

1.扶能人。制定出台能人大户奖补政策,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撑,扶持“能人”先行,探索产业扶贫路径。切实为能人搭建好产业发展、新民风建设、参政议政等平台,积极为能人施展才能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引导“能人”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促进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提升品种、品质和品牌,增强扶贫产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人才+产业(项目)+基地+农户”“能人+农户”“支部+X+贫困户”等孵化模式,切实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

2.扶企业。出台《石泉县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暂行办法》《石泉县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对招商引资的企业在登记、办照、用地、就业、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硬核”支持,实行全程跟踪的“保姆式”“店小二”服务模式,完善民营企业重奖激励机制,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营商环境。借助苏陕合作交流平台,“走出去”举办大型招商推介活动27场次,2019年新引进项目88个、外资企业1户,到位资金81.7亿元,企业新增担保贷款9590万元、企业减税降费近4000万元,新增市场主体2664户,其中法人企业536户,四板挂牌企业2户。

3.扶贫困户。系统制定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印发《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实施方案》《石泉县产业就业精准脱贫“三有”奖补办法》《关于建立“五位一体”稳定脱贫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实行“奖优不奖劣,奖勤不奖懒,奖实不奖虚”的差异化奖补机制,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帮扶、产业奖补等措施扶持激励。2019年兑付产业奖补资金1536.28万元,共有5530户贫困户获得直接受益。

4.扶集体经济。先后印发《石泉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石泉县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试行)》《石泉县2020年稳定脱贫产业就业“三有三稳三增”奖补办法》系列配套文件,通过光伏电站、苏陕协作、财政资金注入、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等形式,累计为150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注入资金1.38亿元,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择优确定10个村落实县级领导包抓责任,精准指导、重点培育,对村集体经济年净收益达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分别奖补2万元、5万元、8万元、10万元,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三)实施“五带”战略,为“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1.全域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鬼谷岭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积极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创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双带”工程,鼓励农户在适宜区域建设以有机果蔬采摘、水产养殖和垂钓等为主要内容,兼顾度假体验、科普教育、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休闲农庄、创意农庄、乡村民宿、手工作坊、娱乐康养等旅游服务新业态,共享发展全域旅游带来的巨大“红利”。2019年全县旅游人数增长10.38%、综合收入增长14.27%,5100余人直接从事旅游业,14000余人间接从事旅游业,从事旅游业人员达到近20000人,其中贫困人口创造就业5200人,创业1200户,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2.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安全用好财政注入的“第一桶金”,充分发挥资金集聚和放大效应,鼓励支持工商资本、有条件的创业能人、社会乡贤以投资入股、合作经营、村企共建等方式参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饶峰驿站、中坝作坊、池河明星、池河五爱率先探索出了一条“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支部引领、主体带动、产业铺路,助推产业振兴的发展新路,通过盘活资产,逐渐实现了“家园变田园、田园变景区、农家变民宿、农技变活动、农品变商品”良性互动机制。统一为贫困村集体进行配股,折股量化到村、收益量化到户,实行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企业资金使用权、贫困户分红收益权“三权分置”。2019年全县有5281户贫困户实现收益分红,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按照“一业一龙头”的思路,坚持围绕产业特性和优势延伸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每年优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市场主体,优先指导其进行示范创建,争取项目扶持资金,持久培育壮大。以天成丝业、嘉晟农业、安康柏盛、安康及食雨、石泉正兴、康旺牧业等为龙头的骨干企业,相继与全县近100个村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创建县级以上园区73个、省市级龙头企业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86个、家庭农场320个,带动7500余户发展产业。

4.社区工厂带动农民就业。按照“就业围着扶贫转,岗位跟着农户走,工厂绕着社区建”的思路,全县累计建成毛绒玩具厂27家、新社区工厂22家,实现28个10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培育就业扶贫基地20个,吸纳1500余个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社区居民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目标,使社区居民成为“产业工人”,让“小工厂”逐步成为“大产业”。

5.能人兴业带动乡村振兴。大力实施“能人兴村”“智力回引”战略,千名能人兴业计划,把“三有三能”标准要求作为选育能人的标准,先后建立了5400余人的农村能人队伍,择优选聘40名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担任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员,培育1000名能人兴业典型和1230个创业大户,能人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3个,52名能人担任县镇两级“两代一委”,140名能人担任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376名优秀乡贤能人进入村级后备力量,一支“素质好、作风实、能力强、潜力大”的村级“领头雁”为下一步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探索与启示

(一)抓实产业是基础。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以全域旅游为龙头,突出特色,产业融合,精准发力,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和相对比较效应的蚕桑、畜牧、蔬菜、茶叶、烤烟、干鲜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品牌,规模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精的跃升。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区位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性和持久性。

(二)政策引导是关键。立足县域实情,聚焦扶贫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从种植、加工、组织、品牌、销售以及产业布局到培育经营主体等各环节都给予政策支持,系统集成,一体推进,久久为功,既打破了惯性思维,又改资金“撒胡椒面”式分散使用为集中资源办大事,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找到了推进产业扶贫的“金钥匙”,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固化思维、大胆探索创新,才能为产业扶贫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三)助农增收是根本。通过“三有四扶五带动”产业扶贫模式,贫困户将拥有的土地、劳力、技术、资产、产业等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托管、订单回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其中,既逐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拓宽了群众增收途径,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产业经营的主人翁热情,提振了“精气神”,消除了贫困户“无项目、无技能、无市场”的思想顾虑。实践证明,只有推动农户、乡贤能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融为共同体,结成利益联盟,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有效助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