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促进实体经济复苏,石泉县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采取“三抓五促”举措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领导带头率先抓。出台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39名县级领导每人包抓3—5个县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各县级领导按照“三五三”工作法,主动到包抓的项目和企业破解审批、招工用工、资金筹措、防护物资保障等难题,有序推动项目和企业复工复产。
部门主责主动抓。县发改、财政、经贸、农业农村、人社、市场监管、招商等经济部门,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对项目建设、企业复工、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农业生产、市场秩序、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采取“保姆式”“一站式”“上门式”“团队式”服务,主动对接政策、落实措施、保障要素、解难纾困、跟进指导,扎实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干部务实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干部发扬主人翁精神,坚持疫情防控和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主动放弃节假日,挺身在前、坚守一线、各尽所能,积极为市场主体的防疫物资购买、生产原料购进、子种商品采购、生产技术指导、生产秩序维护献计献力,有效推动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宽进优服促创业。县政府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制定便利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自然人及各类组织创办市场主体。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采取网上办理、邮寄到家等方式,做到注册登记全程“不见面”,确保市场主体开办时间保持在 1.5 个工作日内。对涉及抗击疫情的登记注册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采取“容缺后补”方式受理审批。
精准对接促就业。县上按照“行业牵头、乡镇负责、驻村工作队实施”和“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每日更新、双向反馈”要求,全面摸清就业和用工需求,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数据平台。同时,开通就业服务“大篷车”到各镇、村(社区)、项目、企业巡回宣传疫情期间县内就业奖补、企业在岗人员午餐补贴、员工就业包车补贴等政策和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就业精准对接服务,切实解决劳动力就业和企业用工的供需“难点”。
财政补贴促复工。县政府出台财政补贴和要素保障措施,对涉疫物资生产、储备、运输企业,担保额度在500万元以下,符合担保要求的,担保费在市级降至1%的基础上,再补贴20%;担保额度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符合担保要求的,担保费在市级降至1.5%的基础上,再补贴30%。对规上工业企业用水费用补贴20%、用电费用补贴10%、用气费用补贴10%,补贴时限不超过3个月。对承租国有资产类标准化厂房的工业企业,疫情期间房租免收;对租用民营类标准化厂房的工业企业据实补助疫情期间房租。鼓励大型商务楼宇、商场、综合性市场运营主体在疫情期间对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县财政还筹措资金500万元设立企业纾困基金,最长使用期限90天,单户不超过200万元,为暂时流动资金困难、有前景、有市场、有信誉的产业龙头重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按照“特事特办”原则,简化办理流程及信贷资料,企业可直接向县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申请,2个工作日内信用认定评审批准后,委托银行金融机构发放到企业。
信贷支持促复产。县上建立政银企担定期对接机制,每周召开政银企担对接会,掌握企业融资需求。安排疫情防控期间发放总额不少于1500万元财信融资担保贷款和农业信贷融资担保贷款,争取专项再贷款5000万元、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再贷款额度1000万元,满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需求。深化金融顾问制度,各金融顾问每周到企业,指导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宣传金融政策,帮助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协调解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并纳入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
招商引资促增量。坚持内扶外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推行招商引资工作“一支专班、一本项目册、一部宣传片、一个对外服务窗口、一个市场主体服务中心”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围绕富硒食品、丝绸服装、蚕桑生物等主导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深入挖掘石泉资源优势精准向外推介项目,有效促进项目引进和企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