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牌技有长进哦,我们三个都打不过你,老汉子今天手气好。”一位老人乐呵呵地说。同桌老人回到,“我们一桌子平均年龄75以上了,都是老汉子,没的年轻小伙子了。”说完,棋牌室里下棋的、打牌的老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带徒弟,老手艺成了“香饽饽”。五保老人魏兴聪是熨斗镇麦坪村人,山高沟深、交通闭塞、自然条件贫瘠的麦坪村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魏兴聪住的地方从村主公路顺沟进山,还有三四里远,由于家境贫寒又姊妹众多,扶持兄弟姊妹相继成家后,懂事的魏兴聪年龄大了,久而久之就被单了下来,一晃就是六十多年。
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熨斗镇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考虑到特困老人搬迁后仍一人居住,生活上孤单,无人照料,从老人晚年生活出发,熨斗镇组织新建敬老院,集中安置供养特困老人。
敬老院建成后,魏兴聪搬进了有独立卫生间、有干净整洁床铺、有专人做饭、有医师团队、有棋牌娱乐室、有洗衣房、有洗澡堂的“新家”,热心、勤劳的魏兴聪在这里很快找到了家的归属感,老篾匠出身的他,利用精巧的手艺在敬老院编了许多背篓和篮子,为“新家”提供诸多便利。
很多年龄比魏兴聪小些的五保老人都争前恐后的“拜师傅”,希望自己也能像魏兴聪一样,有一门手艺,魏兴聪乐呵呵地收了好几个“徒弟”,从选竹、划篾、磨刀等基本功开始,带着“徒弟们”一起编,让老手艺成了敬老院的“香饽饽”。
新依靠,拯救无处安放的晚年。熨斗镇刘家湾村袁德富与桑成芝夫妇平均年龄80岁,唯一的孩子在12岁那年因疾病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只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老两口的晚年生活成问题。
“人老了,行动不方便,敬老院里吃喝都是现成的,身体不舒服也有专门的医生为我们看病抓药,孩子没成人就走了,能有现在的生活是我们的福分。”“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老两口丧失了的依靠,入住敬老院让两位老人有了新的依靠,桑成芝感激地说。
如今,袁德富与桑成芝双双住进敬老院,彼此照料,生病就医有人管、吃饭睡觉有人管,偶尔他们两口子还会和其他老人一起打打扑克、看看电视,用大家庭拯救“失独”老人,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享、老有所乐”成为现实。
建机制,营造你追我赶好氛围。“我无儿无女,现在到敬老院不愁吃不愁穿,有病也不害怕了,每天这么多老伙计在一起,打锣鼓、吹笛子、拉二胡,慢慢的我们配合度也高,准备在敬老院组建一个‘高龄乐队’。”刚吹完唢呐的杨业福乐呵呵地说道。
便捷的吃住、医疗、养老条件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以医养结合的模式打通人性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些特困老人来自全镇各村,如何用机制激活上百名老人的生活积极性是敬老院工作人员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在老人的日常管理中,敬老院以“品德好、卫生好、纪律好、团结好、劳动好”的“五好老人”为指引,以积分考勤为基础,设置光荣榜并每月更新,光荣榜上的老人不光可以受到集体表彰,还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鼓励五保老人发挥团结、友爱、互助的好传统,营造你追我赶的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