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池河镇:扎实推进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

时间:2019-11-15 14:23作者:任国路源自:池河镇

近年来,池河镇以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新型劳动者”为目标,狠抓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确保规范运行

池河镇高度重视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按照“有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师资、有教材、有规划”六有标准,夯实基础,搭建成人教育培训平台。一是借助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建成了池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体中心),配套建有图书室(藏书15000册)、电子阅览室(网络教育资源4TB)、多媒体阶梯教室(可容纳365人)、多功能厅和办公室;二是建有蚕桑养殖基地1处、中药材种植基地1处,青脆李种植基地1处,黄金软香米种植基地1处,数据线加工实践基地1处、毛绒玩具加工实践基地1处、服饰加工实践基地1处和创业孵化基地1处。并积极与镇文化站、农综站协调,共享图书、设备等,盘活闲置资源,服务成人文化技术培训,为全民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成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领导机构,政府镇长任校长,分管教育和农业的科级领导担任副副校长,同时聘请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确保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范运转。

拓宽渠道,务实培训,提高群众素养

池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紧紧围绕本地优势农业工业资源,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村人口素质。一是集中培训为主,多种培训方式并存,结合科技下乡、脱贫攻坚产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等,以集中培训为主,辅之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知识宣讲、远程教育和发放宣传单,镇统一组织与各村自主教育培训相结合,因地制宜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和培训,把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二是教育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依托4个农业产业实训基地、3个加工工业实践基地和1个创业孵化基地,课上理论,课后实操,近年来,池河镇年平均举办各类教育培训17场次,开展基地实践活动20余次,先后有400余人通过技能培训走上新的工作岗位,120余人成功创业,教育培训的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三是走出去与请进来能相结合,近年来,池河镇先后邀请5位河海大学专家、7位省内专家和3位创业者为群众培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特色农业产业等。先后派出100余名乡村能人远赴北戴河、延安、南京、成都、安康等地学习黄金软香米种植、青脆李种植、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

抓实基地,学用结合,确保学以致用

近年来,池河镇按照“建立一个基地,培训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建立起了农业产业、加工工业和创业孵化三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农户”,有效提高了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益。一是低门槛准入,更多学员有机会到基地实践,8个教育培训实践基地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无缝对接,在理论培训基础上,学员可根据意愿自主选择实践基地,低门槛准入,带薪实践锻炼,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促用,近年来,先后有40余名学员主动加入实践基地,其中已有23人发展成为产业带头人;二是多方面锻炼,不断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实践基地之间可根据学员意愿自由流动,学习农业产业与加工工业并重;基地内部实行轮岗交流,技术岗与管理岗交叉锻炼,有效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大力度扶持,给学员创新创业更多机遇,池河镇借助脱贫攻坚产业奖补政策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配套完善池河镇创新创业奖补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创办新兴企业,并给予三年房租及水电优惠,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共享政策信息,有效降低创业风险,为学员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全面开花,彰显特色,服务乡村振兴

池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坚持技术培训与文化涵养并重,除技术培训外,还大力实施文化教育传播活动,提升池河文明水平。一是积极协调医疗、公安、电力等部门,结合科普宣传月、健康石泉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专题讲座与入户宣传相结合,定期为群众开展健康卫生知识、防诈骗、用电常识知识,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近年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累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25场次,入户宣讲1000余次,有效扭转了陈规陋习;二是协调司法、综治等部门,大力开展“七五”普法,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借助优秀家风评选,邀请优秀家风家训家庭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群众向先进学习,刚柔并济,教育引导群众知法懂礼;三是借助文体中心系列配套设施,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培训和文艺演出活动,充分挖掘群众潜力,大力培育文艺骨干人才,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文化生活不断繁荣。近年来,池河镇年平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场次,累计培育文艺骨干人才181人,创作优秀文艺作品23个,多个优秀文艺作品赴省市演出,极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