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都说我们饶峰没有资源,发展不了产业,想挣钱只能外出打工,真没想到现如今村村都有大产业,在家门口挣得(钱)比在外面(打工)还多。”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村民杨先飞的这番感叹得到了曾一起外出务工同伴们的赞同。
近年来,饶峰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推行的“三有四扶五带动”产业扶贫模式和相关工作要求,围绕“户圆梦、村振兴、镇发展”总体目标,认真落实“六个一”,狠抓产业增收,合力谱写饶峰发展新篇章。
一项产业 圆一个梦想
“我在县城买了一套安置房,在家养着几十张纸的蚕,地里有20多亩的桑树,还养鸡、养蜂,每年收入至少5、6万,这是原来做梦都想过的生活啊,真没想到我的手残疾了还能这么快实现当年的梦想!”饶峰镇新华村村民陈兴琪说,2014年他因意外导致右臂三级残疾,一家5口只靠妻子一人在外务工挣钱,原本的梦想一下落空,让人失去希望。自从被识别为贫困户后,驻村干部针对陈兴琪的情况专门制定脱贫方案,帮助制定规模化发展蚕桑产业的规划,跟进落实奖励扶持政策,既让陈兴琪吃下了“定心丸”,又激发了他的脱贫斗志。几年来,陈兴琪严格按照技术员的要求,科学掌控蚕室的环境卫生和温度、湿度标准,勤恳务实,精心管护,每年3季分6批次养蚕近50张,年均收益超过5万元。
像陈兴琪这样通过规模化产业发展而脱贫致富的实例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饶峰镇坚持“桑-畜-菜”主导并重、特色产业多元发展思路,统一组织种苗(源)调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帮助全镇640户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全部落实了长效产业,一项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圆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一个龙头 带一方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饶峰镇注重发挥产业园区、致富能人、驻村队伍三个“火车头”的作用,使之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
“老王啊,你们村的冬桃树长势喜人啊,从今天实地看到的情况,到了明年至少能收6万斤果子!”农业农村局专家张新明笑着对饶峰镇光明村58岁的支部书记王会升说道。近年来,光明村125户430余人从大山深处搬到公路边的集中安置点,103栋二层小洋楼整齐地矗立在210国道两侧,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来”,还要有收入、有生活保障,光明村按照饶峰镇正民风、保民生、兴产业、促就业、稳脱贫、能致富的战略部署,构建了“山上搞产业,山下建家园”的发展模式,对全村的移民安置和产业发展进行同步规划建设。截至目前,在安置点附近的山上建成了5400亩核桃产业园,还套种油牡丹1300亩、冬桃100亩,建设了200亩中药材种植大棚,17公里的产业路从各家各户通向了田间地头,全村近80%的农户在山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园。产业园“高处结满黄金果、低处开满富贵花”的醉人景象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村里又引进投资建设了餐饮悠闲山庄两家,改建民宿10余家,发展农旅休闲观光业成为群众新的致富门路。
近年来,饶峰镇先后建设集中安置点12个,在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生活环境的同时,在安置点附近大力建设农业产业园、社区工业园、旅游风情园,因地制宜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园区稳住了搬迁群众,使搬迁安置的贫困户不仅住上了漂亮的楼房,还有了稳定增收的长效产业,尝到了集体产业园发展的甜头,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发展产业,实现了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愿景。
前些年,胜利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村民收入普遍较低。2015年,从村里走出去的致富能人杨卫东回到家乡,依托自己的企业,深入挖掘子午栈道文化价值,围绕历史文化打造出饶峰驿站景区,使胜利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旅游村。在乡村旅游和景区发展的带动下,如今的胜利村花园、果园、农家乐园竞相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写满整个村落,农户订单蔬菜自产自销供不应求,开心农场、户外旅游、休闲广场、赛马、狩猎、斗鸡等一大批特具民俗性、娱乐性、观赏性、休闲型项目陆续上马,特色休闲乡村游既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更让当地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现在胜利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了17000元。
按照“支部+能人+贫困户”“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发展模式,饶峰镇深入实施“能人兴村”战略,重点在“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技术能手、职业农民、村级后备干部”方面共挖掘、培育象华永根、符顺兵、郭学政等能人600余人,按照打基础、建平台、优服务的思路,掀起了各村能人大户创办领办农业经营主体的热潮,先后成立胜利村子午道旅游专业合作社、牛羊河村黄花合作社、三岔河村骡马古道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齐心村永根双带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大众创业,扩大转移就业,通过劳务合伙、入股分红等形式,吸纳87户贫困户参与创业,带动就业136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人人有稳定就业”的目标。
牛羊河村的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挂着两幅由村里抗战老兵董安国赠送的锦旗,字里行间满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对驻村工作队工作的肯定,因为这里凝聚着一支由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康市城管局、石泉县扶贫局、饶峰镇政府、牛羊河村委会五个层级党员干部组成的驻村工作队的强大力量,这支队伍团结协作、尽锐出战,以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让这个偏远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该村修建通组路(产业路)13.4公里,电力改造13公里,新建水塔13处、净水设施2处,增建通讯基站1座,新建标准化的卫生室、农家书屋、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各1个,新建4处集中安置点使200多户村民摆脱危房,1个容纳80人的标准化敬老院保障老有所依,祖祖辈辈都发愁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牛羊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全军介绍,要让这个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山村摆脱贫困,首要的是立志鼓劲,让村民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工作队为此反复动员,促膝引导,通过设立“红黑榜”、召开村民评议会、表扬会,大张旗鼓表扬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村民一起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要脱贫,稳定增收是硬道理。工作队逐户分析、因人施策、抓好帮扶,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山林经济+订单农业+特色养殖+劳务输出”“五位一体”的产业增收之路,带领村民发展了79.7万千瓦的光伏产业,建设了3000多亩核桃林和1000多亩魔芋、茄子、黄花、辣椒产业园,蚕桑、土鸡、木耳、蜂蜜等林下经济和牛、羊等山地养殖业规模稳步扩大,人均每年增收近千元,贫困发生率从四年前的33.5%降至0.62%。
一个思路 统一个全局
位于秦岭南麓山区的饶峰镇,全镇3638户11039人,地无半亩平,山高水不深,在这样的地方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饶峰镇党委、镇政府给出了最优解答:通过“志智双扶”促进产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按照“一带两区”特色发展思路(一带:以210国道沿线光明、胜利、饶峰、新华村为主的乡村旅游经济带;以新场、三岔河、蒲溪、金星、三合、大湾村连片形成的北区,大力发展烤烟、蚕桑、蔬菜、黄花菜、核桃为主的绿色产业;以牛羊河村、齐心村连片形成的南区,大力发展畜牧、烤烟、黄花菜、魔芋、核桃等绿色产业),实现“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产业发展方式,各村充分发挥返乡能人的“头雁”效应,结合新民风建设激发群众生产激情,利用政策保障机制广泛凝聚民心,因地制宜把握市场确定主导产业,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有效利益链接机制,奋力实现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让山村群众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