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应时而来,秋高气爽的天气里夹杂着丝丝凉意,然而对于池河镇力建村的付荣华来说,无论什么时节,他对产业、合作社和困难群众的满腔热情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而改变,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浓烈。
在合作社的产业基地,随处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在自家的桑园和蚕室中,每天的黎明见证了他勤劳奋斗的脚印;在他包抓的贫困户家中,送技术、送关怀、送温暖俨然已成了家常便饭。在力建村,他是人人尊称的副书记,同时也是群众口中带领大伙“富”起来的书记。
实干创业的追梦人
付荣华家住力建村九组,早年在县城安装和维修空调,一年下来也能赚一些钱。但当经历了无数次高空作业的危险和年底讨薪的艰难,2017年,付荣华不得不放弃从事了将近10年的工作,决定返乡创业。
对时事特别关注的付荣华敏锐地发现,兴桑养蚕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产业,而自己的家乡池河素有“金蚕之乡”的美誉,蚕桑发展备受关注。于是,付荣华选择顺势而为,在老家兴桑养蚕。自己家没多少地就租种村民的土地,付荣华的老家地处高山,一亩地每年租金在一百多,但他却以300元每亩的价格租过来,一共租了20亩,一次性付清10年的租金,很多人都说他傻,租得太贵了,但他总是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就是亏了自己也不能亏别人!”
付荣华把租来的地全部种上密植桑,修好桑园产业路,建好400平米标准化蚕室,自己的养蚕之路由此开始。“今年我养了24张,收入4万元左右,到明后年,新建的桑园到了桑叶丰产期,可以养五六十张。总的来说养蚕还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产业,只要肯勤劳吃苦,改变生活绝对没问题!以后我还要学习自动化养蚕技术并加以推广,让广大群众都可以搭乘养蚕致富的东风。”谈起自己的养蚕产业,付荣华信心满满。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力建村虽不是贫困村,但由高山村合并而来,囿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土地质量贫瘠,产业主要以蚕桑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为破解力建村产业分散、零小、单一的问题,力建村工作队精心谋划产业发展大计。2017年,经过数次考察论证、研究对比,力建村决定引进中药材丹参。作为骨干党员的付荣华积极响应号召,率先试种3亩丹参,检验发展此产业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2018年4月,付荣华身负群众的嘱托和期盼被选举为力建村支部副书记和合作社的理事长,从此他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了。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合作社的带头人,付荣华深知产业脱贫的重要性。
不久,付荣华和合作社试种的丹参取得了成功,并与天世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回收协议,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销路得到了保障,这为付荣华和工作队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和动力,决定推广种植丹参。到2019年初,合作社共发展丹参200余亩,已售干丹参2000余斤,为合作社带来近3万元的效益。在这期间,付荣华积极到商洛学习丹参管护技术,经过实践,他已成为一名“土专家”,并将自己学到的技术全部传授给其他种植户。
今年,力建村发展订单紫长茄120亩,亩产5千余斤,现已为合作社带来20万元的收入。在茄子大丰收期间,付荣华天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着,既要负责指导采摘、挑选,还要每天将茄子运到及食雨公司去出售,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那时期也正值自己家的蚕食桑高峰期,他却没时间照顾到自己家,只能雇请别人来帮忙。
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黎明还是天黑,总是能看见付荣华在产业地里忙碌的身影,他总是将合作社和农户的产业当做是自己的事业来做,扑下身、沉下心,全力以赴做一名脱贫致富带头人。
扶贫帮困的送碳人
除了忙合作社的产业,每天走村入户扶、贫帮困也是付荣华的必修课。付荣华包抓了6户贫困户,只要一得闲他就去贫困户家里唠唠嗑、拉家常。在付荣华的眼里,他们如同自己的亲人,所以他总是用耐心和温情去感化他们,动员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扮演主人翁的角色,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好的生活。
“以前我思想觉悟不高,总想着有扶贫政策送上门,自己干多干少无所谓。但我看到我的帮扶干部都那么努力,把心思放在合作社,一天到晚没闲着,我应该向他学习!”贫困户覃金富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以前的覃金富是典型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的“懒汉”,自从在帮扶干部付荣华的引导下,一切都改变了。今年不仅种了10亩的茄子,还一有时间就到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就业产业双增收,因此,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
村里其他困难群众及独居老人,也是付荣华的关爱对象。每当遇到村民要去镇上,他就算不顺路也要稍一段,他自己代步用的面包车也常成为了“公车”,搭载村民、帮合作社卖茄子,每月的油耗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付荣华,就是这样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干部,他用自己的情怀诠释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他全身心投入,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全村的脱贫事业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