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与困难博弈,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一群人她们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工作细致,用真心、真情在脱贫一线编织着属于贫困群众的美好生活。
不让须眉的女队长
后柳镇金齐村距集镇12公里,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群众增收方式单一、矛盾纠纷多发。2018年初,全村182户621人中有50户131人未能脱离贫困。脱贫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让任何一个男队长都有些发愁。
周晓,女,现任后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2018年担任金齐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长。初到金齐村,她深知要想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扭转现状。为此,她先后走访了离任老干部、群众代表,走遍了全村所有农户。摸清了村情户情后,工作也逐渐变的得心应手。
脱贫致富,产业先行。为解决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问题,她指导村里确立了“兴百创千建万”(百亩特色种植、千亩茶海、千亩烤烟、万只畜禽)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形式,建立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如今,全村93户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就业全覆盖。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非贫困村的难点问题。面对难题她主动出击,时常奔走于县镇之间四处协调争取项目,全村新建卫生室1处、通组公路1条,新建饮水工程8处,发放管材1450米,累计解决112户371人安全饮水问题,全村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全部得以解决。
为扭转村内风气,夯实基层治理,她充分利用书记民情“三本账”、道德评议等工作制度,带头化解难题、践行新风,先后参与化解多起遗留纠纷,村内基层治理与新民风建设不断取得了新突破。
成绩的背后充满不为人知的辛酸,对孩子及亲人的愧疚并没有影响到周晓的扶贫热情。她说:“我是一名党员,时时刻刻都应该挺在前面,工作实绩就是对亲人最好的回馈。”
内外兼顾的“王妈妈”
行走于烈日之下,穿行于田野之间。近日,奋战在产业就业奖补自查验收一线的“王妈妈”,丝毫不让须眉。
“王妈妈”是石泉县房管局派驻前锋村的一名工作队员,名叫王苏丽。因在工作队里最年长,且总会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人,同事们都称她“王妈妈”。
驻村的生活艰苦繁忙,可“王妈妈”总能内外兼顾。村里没有早餐,她就早早起床为同事们做好“爱心早餐”;文化生活匮乏,她就充分发挥文艺特长,组织人员编排节目、邀请脱贫标兵给大家讲脱贫故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扶贫扶志工作。
包抓帮扶的8户贫困户生活差异大,每次入户之前王苏丽都要针对不同情况做足功课。贫困户张杰夫妻忙于生计,对孩子关心少,青春期的孩子变得厌学、烦躁,出现辍学倾向。为此,她有空就给孩子们做饭、与孩子们聊天、带孩子们劳动,用母亲般的情怀温暖他们,孩子逐渐变得开朗、爱学起来。特困老人张远洪长时间一人生活,缺少精神寄托,总是打不起精神。为此,她常带着蔬菜、水果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做饭,像女儿一样照顾老人,让老人在政策及真情的帮扶之下安享晚年。
不论是工作之外,还是职责之内,王苏丽始终以满满的热情投身驻村帮扶工作,关心同事、服务群众,默默无闻的为决战贫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勇挑重担的村文书
“肩上挑着重任,心中装着善良,脚下走出希望”这是长安村工作队员对阮少丽的赞美之词。
2017年,本该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大学时光的阮少丽,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打扰,因病退学的她整个人变得消极。2018年,在村“两委”的尝试之下,阮少丽参加了长安村的“两委”换届工作,工作勤劳务实、踏实肯干的她得到了工作队和群众的一致认可,顺利当选为村文书,承担起繁重的村务工作,并在实践中成长、成熟。
贫困户周远明想发展产业,阮少丽就积极帮他流转土地、选定项目,并带他参加技术培训。产业落实到地块后,她每天到地里查看长势,并指导周明远强化管理。到了收获的季节,她就帮助周远明联系销路,看着周远明靠自己的劳动实现增收,她心里比谁都高兴。
村民李志兴不注重家庭卫生,家里时刻都是脏乱差。阮少丽硬着头皮给他讲道理,可讲了几次仍然无动于衷。再到他家的时候,阮少丽就自己动手打扫起卫生来,站在一旁的老李羞红了脸,拦着不让她动手,连声说道“要不得,要不得”。此后,阮少丽隔三差五便自掏腰包买来洗衣粉、清洁剂、纸杯等清洁用品给老李送去,还美其名曰:“家庭卫生搞得好,工作队奖励的。”时间一长,老李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逢人就吹嘘:“工作队又奖励我了。”
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到脱贫工作的“多面手”,如今,阮少丽已成长为脱贫攻坚工战场上的一名“老战士”。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周晓、王苏丽、阮少丽一样,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有成千上万的女队员用自己的热情与奉献书写着别样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