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后柳中坝作坊小镇荷花园内的荷花竞相绽放,配上碧绿的池水,煞是好看。游走在荷花园内,芬芳沁人心脾,感受着作坊小镇的古色古香,让人流连忘返。
代表创业搭建致富平台
中坝作坊小镇过去是一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共有72住户36栋房屋,每栋房屋上下两层共160平方米,二楼由农户居住,一楼大多闲置。
如何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把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盘活”?
后柳镇党委、镇政府通过项目上吸引、技术上支持、思想上感召,成功吸引了石泉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陈国盛返乡创业。依托着中坝大峡谷、后柳水乡等传统优势,通过政府扶持、资源整合,在中坝村移民搬迁社区基础之上,围绕传统民俗体验、农耕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互动三大版块,打造出了全新的中坝作坊小镇。
守业更比创业难。如何赋予景区灵魂,使景区时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成为难点。为此,陈国盛又以传统民俗与非遗文化为着力点,四处搜集本土特色文化活动,笼络民间文艺人才,传承非遗技艺,成功打造出中坝非遗文化体验园,赋予了中坝作坊小镇非遗文化灵魂。
如今,处在4A级景区中坝大峡谷与后柳水乡之间的中坝作坊小镇,以其特有的地理与文化优势日渐繁荣。
农户兴业拓宽致富渠道
时逢暑假,前来中坝作坊小镇旅游、研学的人络绎不绝,一间名为“黄村坝芝麻糖”的作坊异常“火爆”,屋里屋外拥满了人,作坊里正忙着切糖的女主人邓国红笑开了花。
邓国红告诉我们,2017年,中坝作坊小镇刚运营,她就在小镇里办起了手工作坊,利用传统方法与自身手艺,制作起手工芝麻糖。作坊一开业就受到游客与当地群众的追捧,做出来的芝麻糖常常供不应求。
“暑假我们平均每天都要卖1000多块钱。虽然很累,但是有奔头,做起糖来还是很开心。”生意越做越好,收入越来越高,邓国红一家乐此不疲。
饮水思源,看着中坝作坊小镇的一天天规范完善,陈国盛始终没忘记支持、帮助自己发展的父老乡亲。围绕着“中坝建景区、周边建园区、产品供作坊”的思路与“支部+”的发展模式,他通过闲置资源入股、人才技术占股、集体经济注资、群众带资入企、订单农业生产、自主开店经营、农副产品回收加工等多种模式鼓励支持周边群众在小镇及周边建作坊、兴产业,丰富景区内涵的同时,推动搬迁群众兴业致富。同时,他还在柏桥等村流转土地1500余亩,建成了茶叶、林果园区,并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带动周边8个村600余农户兴业致富。
群众就业实现门前增收
家住汉阴沟村的李宗阳,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创业。近两年,看着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李宗阳放弃了继续在外创业的想法,选择回到家乡,干起作坊小镇的运营与管理,并在小镇内办起了自己的作坊。他说,在外创业虽然机遇更多,但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也更大。返乡后一方面能通过务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帮助与公司的鼓励之下,干事创业也更有信心了。因工作出色,如今的李宗阳已从普通职工成长为陕西巴人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
“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了,如今还能靠打工挣钱。”贫困户姚元兴做梦也没想到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增收。2017年作坊小镇刚刚运营,姚元兴就被作为贫困劳动力推荐到了小镇务工。对于贫困劳动人口,作坊小镇从来都是优先吸纳,并积极为贫困劳动人口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科学设置工作时间,落实轮流休息等制度,让职工能够兼顾家庭与工作。两年多来,作坊小镇先后吸纳2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姚元兴已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