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后柳镇:三业融合助力决战贫困

时间:2019-06-05 15:56作者:王虎 黄鹏源自:后柳镇

近年来,后柳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围绕“兴产业、促就业、强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三有”目标实现。

抓实农业强基础

该镇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在稳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抓好优势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精准帮扶措施,激发发展活力。精准、全面落实各类奖补政策,通过实物和现金奖补等方式,提升农户发展动力,鼓励农户发展产业;组建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小分队,每个村确定1名农技专家包联、聘请1位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员,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全面开展产业技能培训,送技到田边,提升农户科学种养能力,推动实现农户长线产业全覆盖。

强化能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用足用活各类政策,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先后动员能人杨成创办陕西康成共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镇内建成白芨种植园;能人尤自勇率先种植莲藕1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莲藕产业;能人阮绍山牵头成立一心村村游生态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建成农副产品超市,对一心村及本镇的农副产品实行订单收购,解决本地农副产品销路,带动群众增收。能人引领之下,该镇的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活力全面激发,合力进一步凝聚。

围绕支部核心,促进发展增收。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动下,该镇长兴村率先成立了庙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能人在村发展2500亩甜脆李种植,60余户农户依靠合作社实现增收;柏桥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帮扶协议、订单收购农产品,利用合作社生产线将农产品加工为特色旅游产品。开辟出一条“农户种植、合作社生产、产品供园区”的发展之路;李鲜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支部+公司+贫困户”免费向农户提供香椿种苗与技术指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投资,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香椿由公司按照市场价进行回收,目前已在前锋、磨石两村发展香椿400亩。“支部+”发展模式,已成为群众发展增收的新路径。

就业创业添动力

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该镇将就业创业作为脱贫奔小康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进劳动者就业创业有政策、有渠道、有岗位。

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全县就业扶贫“春风行动”组织优质劳动力前往江苏、西安等地实现就业;成功引进陕西“哈德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毛绒玩具生产线2条、村级加工点1处;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先后建成根艺奇石创业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与中坝作坊小镇,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已累计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与稳定增收。

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坚持按照“把培训送下去,把贫困劳动力请上来”组织开展修脚、茶叶加工等“短、平、快”的实用技能培训。结合劳动力自身发展与企业用工需求,推行定向培训、定向就业,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动力,提升劳动力素质。

政策助力推进就业增收。结合全县“1135”稳定增收工程,以企业为主、政策为辅,大力挖掘、开发就业岗位。结合各村经营主体和企业用工需求,该镇已累计创造各类公益性岗位200余个、81人实现县内企业就业、390人实现县外转移就业、103人实现灵活就业。

农旅融合促脱贫

同时,该镇还围绕“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推进乡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抓全域旅游,促全域发展。依托中坝大峡谷、后柳水乡中坝作坊小镇等优质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促全域发展。按照“中坝建景区、周边建园区”思路,先后在柏桥村、长兴村培育有机茶园1000余亩,建设农业示范体验园、玫瑰庄园、荷花鉴赏观光园和休闲亲子林果园500余亩;围绕非遗文化传承在全镇范围内搜集特色手工艺制作技艺与特色非遗文化产品,整合打造出72作坊,建成中坝作坊小镇非遗文化体验园区。景区业态持续提升,旅游扶贫成效明显。

育特色产品,拓增收渠道。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培育,积极推行“景区+贫困户”模式,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依托辖区内茶叶、脆李等农业园区与农户特色农产品,通过发掘本地饮食文化,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设食品加工厂,收购加工农副产品,先后打造出“六台山”、“庖汤会”、“中坝作坊小镇”、“李鲜”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品牌的成功落地,促使该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效益更为明显。

建优质景区,促群众增收。围绕“抓规范,提高服务水平;抓保障,提升接待能力;抓发掘,提升旅游特色”三个重点,该镇不断推进旅游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定期组织开展“根艺奇石博览会”、“‘水乡之秋’旅游文化节”、“汉水庖汤会”等大型旅游活动,提升景区热度,增强旅游发展带贫益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