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中池镇: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惦着群众

时间:2019-05-08 09:53作者:王丹源自:中池镇

“老曹作为一个残疾人,还能够积极发展产业,这一亩茄子让他一个人种完显然不现实,我们工作队能帮的还得帮一把……”4月16日,石泉县中池镇筷子铺村工作队会议上,第一书记李永鸿提出要请人帮助残疾低保户曹方顺栽茄苗的建议,得到了工作队员们的一致赞同。

17日一早,李永鸿发完茄苗,便带着两个村民匆匆赶往曹方顺地里,顶着烈日,四个人干到傍晚才栽完一亩茄子。曹方顺握着李永鸿的手连声道谢,李永鸿擦了脸上的汗笑着说道,村民们都把他当朋友,能帮助大伙儿干点实事,他心里高兴。

这是第一书记李永鸿精准扶贫的寻常一幕,更是中池镇深入推进“三下”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石泉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眼睛向下关注民生、人往下走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下沉夯实基层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下”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城镇社区二、三组沿池河岸连绵着一大片肥沃农田,一直种植着油菜、玉米、水稻等作物,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中池镇党委副书记、驻社区工作队长张会军意识到,要想让群众摆脱窘境,就得让土地换个“种法”。

于是,张会军带领着工作队员们在辖区内开展多次摸底调研,经过理性分析认为中池建设“产业特色镇、旅游新兴镇”,社区的区位优势最明显,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又在集镇周边,发展苗木花卉,吸引游客旅游观光,促成产业规模发展,绝对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

要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园,第一步就要土地流转,社区注册了南湾土地流转合作社,两个月不到就流转土地近200亩,并成功吸引石泉县绿通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到社区投资发展苗木花卉及果树种植,张会军还积极促成支部与公司签订了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合同,积极引导贫困户到园区务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没想到我也能当股东,我以自家土地入股,现在还在苗木园里务工,去年收入三万多,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日子也红火起来!”51岁的罗发金早早来到苗木花卉园,一边除草施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他说,“如今的生活多亏了张书记给社区选的花卉苗木发展路子。”

距社区9公里的青泥涧村,王顺宝在这里担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已是第五个年头。用“真心、信心、耐心”与群众打交道,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王顺宝把他坚守的“群众路线”走到了极致。

全村239户733名群众的情况他早已烂熟于心,村民都喜欢称他为“宝书记”。54岁的易礼英因幼时烫伤无钱医治,腿部溃烂至今,王顺宝协调省药监局驻村工作队,共同募集10万元善款,送易礼英到西安接受了手术治疗,彻底解决了易礼英长达40年的病痛折磨。贫困户易湘寒患白血病,王顺宝组织捐款近2万元,缓解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王顺宝瞅准青泥涧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农民技术成熟、村级环境适宜等要素,与工作队商讨制定了“蚕桑主导”的“一村一品”发展方向。鼓励引导村干部带头发展蚕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实现小蚕共育。王顺宝经常入桑园、访蚕农,了解桑园管理难题,推广科学种养技术。王顺宝说,要引领更多村民向着发展技术优、成本低、收益好的蚕桑产业奋进。2018年,青泥涧村光蚕桑一项就带动村民增收300万元。

青泥涧村四组的龙洞沟曾是村里重要的粮食产区,但因不通水泥路,大量肥沃农田被撂荒。王顺宝多次跟着镇村领导干部徒步进沟走访群众,数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最终龙洞沟5公里的通组路竣工通车,结束了几十年“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窘境。后来又在沟里建成了20户的交钥匙工程安置点,配套了40亩的蚕桑产业发展基地,让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得住、能致富”。

“王顺宝驻村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协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4处,修复堰渠3公里,修复灌溉堰渠3口,还实施了一组的亮化工程,给村上争取来各类帮扶资金将近50万元,为老人送温暖,为村小捐赠学习用品,帮五保户种地干农活,数不胜数,村民们提起他都直竖大拇指……”青泥涧村支部书记叶方海这样称赞道。

在中池,像张会军、王顺宝一样,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关注群众生产生活、一心扑在群众致富增收事业上的一线扶贫干部还有150余名。他们脚下沾满泥土,身上充满烟火气,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用脚步来丈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