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喜河镇:毛绒玩具工厂铺就致富路

时间:2019-04-15 10:23作者:温韬源自:喜河镇

一大早,袁井香把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送到了学校,八点钟准时来到喜河镇汉奇喜毛绒玩具工厂上班。随着缝纫机“吱吱呀呀”地运转着,一个个毛绒玩具在她的巧手下制作成型。

袁井香的老家,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这里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山岭纵横、沟壑交错,地理环境和偏远的交通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少群众依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袁井香的旧宅修建在喜河镇蔡河村的一片山坡上,水电不通,孩子上学不便,进城入镇成为了她最大的“心病”。随着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的大力实施,袁井香也搭乘政策的东风,把家人从深山搬进了集镇社区。

进了城,如何把“根”扎下来,又成了像袁井香一样面临就业生存问题的搬迁群众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018年,安康市提出了实现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和打造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之都的战略部署,喜河镇通过积极探索“社区工厂”模式,引入汉奇喜毛绒玩具工厂,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顾得了家——家门口上班,工作家庭两不误

蔡河村村民曹丽是毛绒玩具工厂里的“新人”,刚上班一个月的她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在这里工作挺好的,离家很近,既方便了孩子上学,又照顾了家里的老人。”曹丽说道。“之前在外面打工,总觉得亏欠了家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每次打电话都要等到我先挂,让我感觉到心酸得很,所以今年过完年,听到社区工厂招工的消息,我就决定留下来不出去了。”

和曹丽一样,石泉县有一大批搬迁群众选择在社区工厂就业务工,良好的工作环境、灵活的工作时间、完善的配套设施,都是她们留下来的原因。

在喜河镇,宽敞明亮的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人照料中心,是当地政府为解决社区工厂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而特地打造的配套设施。在这里,务工群众可以把无人照看的孩子和老人送到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人照料中心,然后安心去社区工厂上班,有效实现工作家庭两不误。

工厂围着社区建,上班的同时能顾家,留守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喜河集镇社区妇联主任刘丽介绍道:“在工厂务工的妇女们上班前把孩子送到学校或者儿童活动中心,下班再来接他们,晚上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文体活动,跳跳广场舞,就群众而言,劳逸结合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挣得了钱——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喜河集镇属于库区淹没迁建的集镇,有大批移民搬迁安置的群众,且在家劳动力多为妇女,不少家庭积蓄少,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如何把大量搬迁安置的群众“稳下来”,成为当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毛绒玩具社区工厂,是我们在精准就业扶贫过程中,为移民搬迁的群众找到的一条新的致富路径。”喜河镇党委书记王全波说道。“前期,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建成了4层3200平米的标准化毛绒玩具工厂,可有效解决310名群众就业,随着工厂的建成投产,越来越多的群众纷纷前来务工,减贫带贫效应初见成效。”

“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是社区工厂招工时的宣传标语之一。在毛绒玩具社区工厂里上班的薪资待遇如何,也是广大群众前来应聘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新任的员工我们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工资是50元每天,培训结束后经过考核合格的员工,按计件记酬,平均收入约2000~3000元/月左右,”社区工厂的负责人介绍道。“只要踏实肯干,脱贫增收致富不成问题。”

学得了技术——一技傍身,人生添彩

“这个地方缝纫走线的时候针距要密一些,这样里面的毛绒才不容易漏出来,这个地方要扎松一些,不然等会做手工的时候不好翻面。”技术人员正在手把手的指导员工们进行缝纫机操作。

参加此次培训的龚大翠,是新来的员工之一,之前一直在家里务农。“来到社区工厂,挣钱是一方面,学门技术也是让我留在这里的原因之一。之前想出去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人家都嫌我没啥技术,所以屡屡碰壁,现在来这里,我可以好好学习下缝纫手艺了。”

俗话说“一技在手,就业不愁”,学门技术是很多像龚大翠一样的妇女群众所看重的,在农村地区,大家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如果没有一门技术在手,就缺乏了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大家岗位实践的能力,喜河镇按照“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企业组织”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通过以实操实训为主,将安全生产、消防知识、环境保护、新民风建设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社区工厂员工素质,增强技术能力。

现如今,毛绒玩具社区工厂正在石泉县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全县已落户12家毛绒玩具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约1500余个,实现群众月均增收2000余元,为贫困劳动力实现人人有稳定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