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夫妻携手干劲足

时间:2019-04-03 15:46作者:李思纯源自:城关镇

“看我流转的这片黄土地,壮观吧!20亩,如果水源解决了,管护好的话,收入八九万没问题。”在石泉城关镇丝银坝村15组的半山坡上,贫困户谭国兴回望着身后新垦的土地,显得异常兴奋。

4月1日一大清早,谭国兴已经和妻子从山上背了两趟竹竿下来。屋里已经刨开裁短的竹竿是做紫皮长茄插杆用的,一共近2万根。见村干部已经将集中培育下发的紫皮长茄幼苗送到地头,他和妻子二话不说,急忙在地里忙活起来,将一棵棵幼苗摁进土窝。

2017年,44岁正值中年的谭国兴因为没有安全住房、没有稳定收入、身体被严重的胃病拖垮,他和妻子、两个孩子成了丝银坝村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这两年也没少帮助他们一家——只掏9000多元住上了山下76平方米的安置小套房、大人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孩子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他那时候大年初一都在吃药,扶贫政策确实帮了我们大忙。政策这么好,自己再不勤快,说不过去!”谭国兴的妻子杜昌翠常常感慨。那些年,谭国兴在县城做零工,每月收入两三千元,但他常年吃药,家里入不敷出。而她整天带孩子,什么也做不了。直到2018年,孩子上了幼儿园,勉强脱开手,好强的杜昌翠不愿意一直带着“贫困户”的帽子,他和丈夫找到村干部了解产业信息和政策,筹划着依靠产业让一家人摆脱贫困。村主任邓国友既是村干部又是村里产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他动员夫妇俩种紫皮长茄,介绍说:“这项产业投入成本不高、技术容易掌握、销路有人回收、短期见效快。”夫妇俩一听动了心思,自家土地没有几亩,一咬牙,从其他村民手里流转出撂荒的坡地近20亩。清表、开挖、深耕、运来牲畜有机肥打底……

“下雨、天晴我们俩都在地里做,她也不嫌累。天晴,平整土地,起垄打窝;下雨,上山砍竹子,做插杆。”

“他心细,别人掏行点种,他非要打窝。别人拉绳子扶苗,他坚持自己砍插杆,用农家肥。活做细点好,心里踏实!”

夫妇俩回顾起两三个月的辛勤劳作,互相赞美着对方,累并快乐着。

远处,遍野春花烂漫;近处,行行刚入土的鲜嫩的茄苗随风摇曳。曾经的撂荒地在他们脚下重现生机。

据悉,石泉城关镇自春节前利用落实石泉县“一补两送一议”政策之机,就已规划好今年全镇千亩紫皮长茄的栽种地块,动员村民尽早备战春耕生产,利用及食雨公司大量需求紫皮长茄这一大好时机,调整产业结构,从种玉米红薯的老传统转到种紫皮长茄、萝卜等订单蔬菜上来,实现短期增收,脱贫致富。该镇现已落实紫皮长茄970亩,也有部分村民采用地膜洋芋与其套种,提升土地附加值。公司统一培植好的茄子苗也将在4月15日前陆续下发到种植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