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贡献当代大学生的才华和知识,体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河海大学组建“赴石泉县精准扶贫调研团”开展精准帮扶调研工作,积极探索特色扶贫模式,为加快推进石泉县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广泛开展调研 全面摸清工作现状。2012年石泉县被确定为河海大学定点扶贫对象以来,河海大学结合学校水利特色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扶贫思路,围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精准发力,极大加速了石泉县脱贫进程。在河海大学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团队查阅河海大学定点扶贫工作规划,领会扶贫会议精神,走访河海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从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多方面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近几年扶贫调研和扶贫培训成果,统计扶贫资金投入及使用管理情况,联系河海驻派当地的扶贫干部,认真研究高校定点扶贫政策,结合当前国内、省内高校对口扶贫现状,全面分析当前对口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深入一线走访 积极开展调研宣传。为全面了解石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把握精准扶贫关键点,团队先后到石泉县工业集中区、蚕桑家庭农场、金蚕之乡展览馆、五爱村、后柳水乡等26处实地走访,与后柳镇政府、县发改局、档案局、旅发委、招商局、经贸局、住建局、法院、司法局等镇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11次,开展问卷调查2次,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全面了解石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科技、人才、产业等方面的现状、享受政策情况及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意见建议。调研之余,团队成员还前往五爱村和良田村开展政策法律科普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并积极奉献爱心,为当地敬老院老人和贫困户送去礼品和关心,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大胆探索实践 创新协同扶贫模式。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团队挖掘出石泉县的扶贫需求,整理并提出关于提升河海大学定点扶贫效果的针对性建议,汇总提炼后集中反馈给河海大学,帮助其在下一阶段的定点扶贫中把握方向,找准重点。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探索出精准扶贫视角下研究型大学“科技-人才-产业”协同扶贫模式,并将研究成果提供给石泉相关部门,得到石泉县政府致信感谢。协同扶贫模式为高校扶贫相关理论添砖加瓦,对研究型大学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和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更好地推动河海大学对石泉县的扶贫工作。
深化交流合作 弘扬帮扶奉献精神。调研期间,石泉县当地领导作诗《河海的希望》,表达了对河海大学调研团的欢迎。河海大学调研团回赠《石泉的光辉》《遇石泉》《问石泉》《吟石泉》《忆石泉》五首诗歌,表达对石泉的赞美和美好祝愿,讴歌了石泉河海的两地情谊。在河海大学,团队成员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协助石泉县在河海大学宣传特色地域文化,提升石泉县文化影响力。同时积极宣传河海大学派驻石泉的扶贫副县长刘成钢同志和驻村第一书记胡克同志的先进事迹,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其大公无私、脚踏实地、为民谋福的奉献精神。“石泉扶贫调研团”的优秀事迹,得到了石泉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及河海大学校团委的报道,在两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河海大学赴石泉县精准扶贫调研团”在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这条康庄大道上整装出发,书写着人生的精彩篇章!年轻即出发,脱贫攻坚,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