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丰镇:春光不等闲 开启新春“敬业福”

时间:2019-02-28 10:26作者:沈沙沙源自:迎丰镇

为助力“春季行动”加快产业发展速度,迎丰镇党员干部用行动开启新春“敬业福”,以“五必访”形式充分汲取群众意见,进行产业动员、规划、落实,不负春光筑牢产业基石。

倾听贫困群众最真实声音

抓住贫困群众这一关键群体,围绕“3+X”产业发展,活用产业奖补政策。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家庭具体情况,为每一位贫困户制定中、长、短产业发展规划,长效产业的带动,帮助农户稳定增收脱贫。

在迎丰镇庙梁村黑子沟,帮扶干部代尚安上门走访,让贫困户周秀红说出了心中的疑虑。“虽然一亩魔芋有2500元的奖补,政策那是好的很,可是种魔芋从选地、消毒、栽种都很讲究技术,技术指导有保障我才敢放心发展啊!”这样的产业发展诉求立即被帮扶干部记录在手册里。

结合“一补两送一议”活动,迎丰镇帮扶干部对全镇569户贫困户逐户走访。在产业发展动员过程中,帮扶干部随身携带脱贫攻坚政策、产业技术手册等资料进行宣传,同时搜集意见建议,倾听贫困群众的真实声音,制定对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发展魔芋产业,迎丰镇加大投入,通过技术外包的形式,聘请2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各村进行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同时以“职业农民培训”和技能培训为契机,积极组织市、县魔芋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在田间地头现场进行培训。

1月份以来,全镇累计举办产业技术培训会19场次,为迎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能人进班子凸显“兴村”效应

以“能人兴村”战略、“支部+能人+X”村域治理模式为指导,迎丰镇结合“双培双带”工作,吸纳产业发展带头人、致富能手或业务骨干向党组织靠拢。对已经培养成熟,符合党员条件的能人大户,积极吸收进村级班子,利用“头雁效应”带领群众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致富增收。

余顺平是年养蚕20张的大户,在庙梁村负责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从蚕具消毒、小蚕共育、桑叶管理、桑园管理,手把手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2018年,庙梁村片区供应小蚕共育蚕种310余张,惠及贫困群众43户,截至目前,全村桑园冬管已全部完成。

不局限于“一村一品”,余顺平与支部书记储成果一起,带头发展林下魔芋,通过与技术员长期实践和交流学习,2位“田秀才”成了“土专家”。在西拉沟魔芋种植园区,他们动员了本村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新发展38亩魔芋,通过“支部+园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户长期增收。

在201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时,余顺平高票当选迎丰镇庙梁村村主任。通过个人带动,配合全镇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庙梁村逐步将蚕桑、魔芋、拐枣等作为该村主导产业。

带动“最后一公里”人群致富

考虑到偏远地区农户的实际困难,帮扶干部坚持“访最偏远农户,听最真实声音”的原则,走到“最后一公里”,访民情、听民意,让群众的心里更踏实,让干部成为群众信任的“引路人”。

家住弓箭沟村六组的贫困户郑光华是村里最远的一户,从2015年开始零星种植魔芋。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他今年打算再发展20亩,总规模将达到150亩,成功“逆袭”成为当地的能人。

修好产业路,种植规模扩大了;签订产业“订单”,农特产品不愁销了;诱人的产业奖补,发展产业更积极了。如今的魔芋市场一片大好,郑光华干劲十足,也开始带动其他农户一起种植魔芋,给予指导。

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迎丰镇积极走访,动员贫困群众、能人大户,活用“支部+能人+X”村域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助推特色经济发展,以兴产业、抓增收为目标,干群齐心不负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