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喜河镇:产业先行,奏响脱贫强音

时间:2019-02-26 15:24作者:温韬源自:喜河镇

2月20日,喜河镇召开脱贫攻坚大会,大会对六个产业发展先进村和五名产业发展带头人进行了奖励,在全镇营造了争相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喜河镇抢抓先机发展产业,把培育地方优势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着力点”,通过做优特色产业、做大规模经营、做精带动发展,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为确保群众如期脱贫,走上小康致富路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支部+产业,奏响产业发展主旋律。

海拔近1000米的田心村位于凤凰山脚下,这里山大沟深,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发生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撬动全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支点在哪里?”成为摆在田心村支部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积极引导扶贫对象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是田心村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开出的“良方”。

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田心村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坚持以“支部+X+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统揽,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园350亩、核桃园400亩、香椿180亩,脱贫减贫成效明显。

为促进全镇产业发展,自脱贫攻坚以来,喜河镇坚持“特色优先、效益优先,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原则,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农户发展蚕桑、畜牧、蔬菜、特色种植、山林经济等农业产业。2018年,长阳村动员31户贫困户种植山油茶400亩、核桃树400亩,树林村通过“产业引进来”方式,开展栝楼种植286亩、元胡50余亩,全村中药材产业已成规模。

合作社+产业,注入产业发展新活力。

“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合作社深深地绑在了一起,我们不仅可以以资金、土地或者劳动力等形式参与入股,还可以跟合作社签订协议,种多少他们收购多少,销路问题不愁了,年底还可以得到股金分红,自然干起来就有劲头了。”新喜村四组村民卢德富兴高采烈地说道。

卢德富所提到的合作社,是喜河镇优佰农专业合作社。2016年,新喜村四组村民方世军带头成立优佰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牵头的形式,动员农户入社,引导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发展。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新喜村已发展452亩茶园,种植花椒153亩,实现长期稳增收,带动贫困户20户80人发展阳荷姜52亩,实现中期促脱贫,签订订单蔬菜种植87亩,实现短期见成效。

“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是近年来喜河镇探索“三变改革”最有力的实践,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的方式,有效拓宽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通过创建规模特色产业合作社,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种养植技术,吸纳贫困群众贷资入股,进一步激发农户依靠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点燃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

能人+产业,树立产业发展排头兵。

致富能人是广大村民的优秀代表,是群众致富路上的领头雁,更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为进一步激发能人大户卓有成效的带动作用,喜河镇以村为主体,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鼓励有资金、会管理、懂技术的产业户,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承包、托管代耕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培育一批产业大户,确保实现先富带后富、大户带散户的发展局面。

熊康,作为喜河镇奎星村引进的产业能人,30出头的他,2016年从广州回到家乡,成立了石泉康硒肉牛养殖家庭农场。农场成立之初,便吸纳了39户贫困户贷资入股。为实现有效带动,熊康还与本村30余人贫困残疾人签订产业帮扶协议,以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残疾人进行增收致富。

近年来,喜河镇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人,如养鸡能人王彪、养蚕能人胡传友、食用菌种植能人杜勇林、种茶能人周国芳等,他们凭借灵活的思维方式、极富创新的精神、懂管理善经营的头脑,成为带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为进一步做好能人“文章”,喜河镇以“扶强带弱”的产业扶贫模式为着力点,积极选树一批“产业发展能人”,调动农村“能人”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通过“能人”增收致富的示范和榜样,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