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陈艳,是石泉县中池镇东沙河村人。虽是贫困户,但邻里给她最多的评价却是“好强”“勤劳”与“佩服”,陈艳自强不息的故事在村中已成为美谈。
儿女患病,陷入绝望。2007年,陈艳经人介绍与东沙河村谭世银喜结连理,10个月后,女儿谭彬彬出生,一家人都沉浸在新婚和喜得千金的喜悦之中。为了生计,丈夫在女儿未满月时便前往新疆务工。原以为日子会越来越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女儿刚满40天,便出现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被医院确诊为哮喘。自此后,陈艳带着女儿每个月至少都要去医院住上一次,有时甚至更多。由于对孩子病情的无助、着急和担忧等,加之产后恢复不到位,陈艳患上了产后抑郁,好几次她都萌生了带着女儿一死了之的冲动想法。这种情况持续两年多,直到小儿子谭浩儒出生。儿子的到来让陈艳又惊又喜,一方面她有儿女双全的喜悦,另一方面却担心儿子也患上跟女儿一样的病。陈艳万万没想到,最担心的事情竟成了事实,儿子谭浩儒在出生4个月后也被确诊为哮喘,从县医院到市医院再到省医院,一个月下来医院就下了五次病危通知书,稍有好转后,出院不久又反复发作。陈艳不信命运会如此不公,她暗暗下决心要和病魔抗争到底,要让儿女都健健康康的长大。
历尽艰辛,峰回路转。哮喘患儿的护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要注意。每天定时定点喂药,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给儿女增减衣服,确保家中一尘不染无异味。医生说多吃牛、羊、鱼肉对儿女病情改善有帮助,陈艳便每个月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大部分给儿女买来新鲜肉吃,她自己却从来不沾。就这样经过数年精心照料,2018年3月经安康市中医医院诊断两个小孩的哮喘均已得到控制,陈艳在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多年来无数次到医院给儿女看病、日夜照料生活起居的画面从她的脑海里不停地闪过。2018年9月份,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组织“百人援陕”活动来到安康市石泉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柯东月医生看过陈艳小孩的病情之后,给陈艳竖起了大拇指,他对陈艳说:“能在小孩7岁前坚持把他的病治好,很了不起,我给你点赞!”
抓住机遇,重拾信心。小孩的病情好转,可家里却早已债台高筑,陈艳想着怎么样才能将欠的18万元的外债还清?这时中池镇驻东沙河村工作队到户给陈艳宣传脱贫惠农政策,当她听到贫困户修建蚕室每平方米奖补300元、免费发放桑苗和蚕种、蚕茧实行订单收购,加之今年蚕茧价格走势良好时,这让从来没有喂养过蚕的她对养蚕充满了信心。2017年10月,陈艳在东沙河村修建蚕室68㎡,栽桑5000株6.25亩。为方便小孩就学,陈艳租住在池河镇,从集镇到村里往返近30公里,她每天早上将小孩送去上学后,就骑着自行车赶回东沙河村管理桑树、摘桑喂蚕,下午赶在放学前,又急匆匆骑车回池河接小孩放学。一年的时间里,陈艳养蚕达到10张,产茧600多斤,纯收入14000余元。由于少了孩子医疗费用的支出,丈夫务工的收入也能存下大部分,外债越来越少,陈艳感觉日子有了盼头。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陈艳总说自己是幸运的,虽然经历了艰难坎坷,但她遇到了很多好人,医生、家人、邻居、村干部,在她艰难时伸出过援手的人她一个也没有忘,她决心要把这份善心和爱心传递下去。从县里修脚师培训班结业回来的第一天,陈艳得知村中一位老人患有严重的甲沟炎,便自发带着工具到老人家中给她修脚,过后老人每每向人提起都会说,“是陈艳为她治好了脚上的毛病,疼了几年了,这下舒服了。”陈艳夫妇还坚持义务献血多年,目前献血量已达3600毫升。连续两年重阳节,陈艳都主动向村委会提出为村中老人免费修脚,她说:“我感激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因为他们,我才有了今天越过越好的日子,所以我也希望尽我所能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我也教育我的子女要记得别人的恩情,懂得感恩,要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别人。”
2019年,陈艳计划将养蚕规模扩大到15张,再发展200只林下养鸡,小孩身体越来越好,自己也被评为了“自强标兵”,陈艳发展产业奔小康的劲头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