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人是广大村民的优秀代表,是群众致富路上的领头雁,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近年来,喜河镇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人,他们凭借灵活的思维方式、极富创新的精神、懂管理善经营的头脑,成为带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喜河镇十八个行政村在这些能人的带领下,纷纷成立合作社,依托“三变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姜德山:返乡创业何其艰、带动发展奔小康
“感谢县上对我们返乡创业给予的支持政策,不仅帮助我们打通了产业路,还安装了更大的供电设备,解决了电力的供应问题。现在农村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我对将来的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姜德山高兴地说道。
姜德山为贫困户送来的红薯称重
今年30岁的姜德山,是石泉县喜河镇盘龙村人,2013年,他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在外面发展,曾在上海一家公司任职副总经理,负责产品研发、销售等工作。然而,当事业步入快车道时,他却萌生了辞职的想法,按照他的话来说,他希望把在外面积累的先进的理念和好的发展模式带回到家乡那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去,助力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
说干就干,2016年,他辞掉了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喜河镇盘龙村成立了石泉县味好美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姜德山结合盘龙村实际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选定了红薯淀粉深加工项目作为发展方向。“红薯耐寒耐贫瘠,适应性很广,产量也很稳定,加上我们这里很多村民都有种植经验,种植起来很容易。”姜德山说道。
在合作社运营方面,姜德山利用自身前期的工作积蓄联合部分村民们共投资七十余万元,流转村里土地500平方米,购置机器7台,带动乡亲们种植红薯200余亩,一年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一直为合作社提供红薯原料的种植户温秀国说道:“我们现在的发展,可谓是和姜德山绑在了一起,自从合作社成立后,他跟我们签订了协议,种多少他收购多少,销路问题不愁了,我们干起来自然就有劲头了,这不今年我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5亩红薯,目前都卖了上万斤了。”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时,姜德山表示,将充分依托石泉县传统的蚕桑产业优势资源,建设标准化蚕室,带动贫困群众兴桑养蚕,实现有效增收。
张诗卫:脱贫不忘本、致富不忘恩
“脱贫致富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现在却需要政府来帮助我,我感觉到很惭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产业,摘掉贫困的帽子。带动和感染更多的乡亲主动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当问及为何给其他贫困户赠送猪崽,张诗卫这样回答道。
张诗卫精心选购的小猪崽
张诗卫家住喜河镇树林村一组,家里有6口人,父亲是三级残疾,母亲是一级残疾,儿女都在上小学,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张诗卫一人肩上,2014年树林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将其纳入贫困户系统进行重点帮扶,给他讲政策,帮他谋出路。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张诗卫利用扶贫贷款5万元购买了7头“苏泰”品种的母猪和1头“北京黑”品种的公猪。为了养好猪,他也下了不少功夫,多次请教专家学习养猪技巧、自己上网看视频学习养猪技术,把买回来的猪喂的膘肥体壮。
眼见养猪取得了成效,张诗卫又改建猪圈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存栏量达到四十余头。如今他已经是树林村有名的养猪大户了。2017年初,他主动递交脱贫申请,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用卖猪的钱在集镇社区购买了新房。2017年底,张诗卫依靠养猪产业,年收入达11万元。
看着日子越过越红火,他的脑海中不禁萌生了一个想法。2017年8月,张诗卫挑选了5头优良猪崽赠送给了5户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并给他们传授养殖经验,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在他的带动下,5户贫困户纷纷行动起来,依靠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10月,在喜河镇举办的新民风表扬活动中,张诗卫因为带动作用好、群众评价高而被推荐为脱贫标兵接受表扬。
熊康:凤凰山下的“牛托管”
凤凰山,海拔2128米,山体冈峦层叠,岩壑万千。奎星村便坐落在石泉县喜河镇凤凰山脚下,这里山大地稀,自然条件恶劣,全村在册贫困户96户274人。面对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县纪委监察局、人保财险石泉支公司、喜河镇派驻奎星村脱贫攻坚工作队,把发展产业作为全村稳定脱贫的核心和根本之策。
农场工人正在喂牛
熊康,便是奎星村引进的产业能人。30出头的他,2016年初从广州回到石泉,带着创业的梦想和带领群众脱贫增收的希望,与合伙人走进了距离县城50公里的凤凰山下的喜河镇奎星村,自此与奎星村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创业之路——肉牛养殖。
2016年,石泉康硒肉牛养殖家庭农场成立。成立之初,农场按照“统一建场、统一饲养、统一分红,风险场担”的模式,吸纳32户贫困户贷资入股。为实现有效带动,熊康还与本村20户21位贫困残疾人签订产业帮扶协议,按照入股协议,将按照40%奖补给予贫困户分红。
“通过签订协议投资入股,我也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五万元按照三头牛的利润来分红,每到繁忙季节,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一天就能挣120元,加上年底的分红,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贫困户范嗣升喜滋滋地说。
据了解,农场通过引进饲养西门塔尔良种肉牛100头,建起了肉牛改良冻精人工配种站,去年已实现年产值60万元。与此同时,通过流转50亩土地示范种植优质牧草,解决10名贫困人口就业问题,阶段性用工50人次,年工资达15万元左右,直接带动农户200多户1200余人受益,带动农户饲草种植300亩,年收购秸秆120多吨,实现收入10万余元。
喜河无限风光
自石泉县“能人兴村”战略开展以来,喜河镇坚持以“支部+能人+X”的村域治理模式为依托,积极发挥能人效应,通过大力倡导“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核心内涵,树立典型和标兵,鼓励其他群众发展产业,如养鸡能人王彪、养蚕能人胡传友、食用菌种植能人杜勇林、种茶能人周国芳等,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成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