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明星村十八组的袁朝升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日子不富裕却也安然。妻子勤劳贤惠,两人育有两儿一女。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自从大儿子出生后,命运的不幸就悄然降至这个农村家庭。
大儿子袁国成两岁时,有一天突发高烧不止,一系列治疗后还是无法治愈,最终发展成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三级残疾。从此,照顾大儿子的生活起居,更多了一些艰辛,想到儿子和别的小孩相比将拥有异常艰难的人生,袁朝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没过几年,二女儿袁国萍和小儿子袁国贤出生,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为全家带来了新的希望。抚养三个孩子,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大,但纵然生活再艰难,袁朝升仍想尽一切办法给予孩子们更好的生活。
袁朝升年轻时候精通木匠手艺,那个时候老百姓家中的家具都靠手工打造而成,靠着精湛的手艺和勤劳的双手,袁朝升成了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看着三个孩子渐渐长大,袁朝升养家辛苦,却也劲头十足。
随着时间推进,二女儿和小儿子到了婚嫁年龄,相继成家。唯一的女儿不听家人劝阻远嫁他乡,使袁朝升暗自神伤许久。但随着孙子、孙女的出生,袁朝升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越发觉得日子有奔头了。
本以为这幸福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小儿子袁国贤的眼睛久感不适,数次去大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眼部视神经重度萎缩,失明的几率很高。袁朝升被这一检查结果再次打击得无以复加。“命运为何如此待我?为何人生连受打击?”想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想到两个可怜的儿子,一个瘸了,另一个瞎了!袁朝升心痛不已!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那时,大孙女上幼儿园,小孙子才刚出生,“如论如何,自己不能倒下。”袁朝升对自己说道,“即使结果再坏,自己也要替小儿子撑起那个家庭,不能让这个家庭就此散掉。”
袁朝升永远记得,小儿子袁国贤被确诊后,自己在家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筹集去上海、北京等大医院治疗的费用,到2015年,数次治疗已花费近二十万元,可是病情依然继续恶化,袁国贤的眼睛已接近失明。一年间,从光明到黑暗,小儿子经历了太多,作为父亲袁朝升同样承受很多。这一年,袁朝升再次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一年,袁朝升的头发已熬成花白。
“天无绝人之路,”这么多年,袁朝升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既然已成定局,那我还不如勇敢乐观面对!”袁朝升经常这样说。人生的磨难,使这位不服输的老者选择了坚强,他用一颗乐观的心带领全家人迎难而上。
自脱贫攻坚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来,袁朝升一家的情况成为驻村工作队关注的重点。两个儿子都已残疾,小儿媳妇因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去集镇上学,无法工作。驻村工作队考虑到其家庭因病致贫、缺乏劳力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举措,多方进行帮扶。包户干部李自强帮其大儿子袁国成联系到广东某企业,在那里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月稳定收入两千元。
大儿子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袁朝升的负担减轻很多。驻村工作队又协调联合县残联帮助小儿子袁国贤学习盲人按摩技术,为其赢得一技之长,使他能够自力更生,实现自身价值。
袁朝升自身也紧跟脱贫步伐,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已种植密植桑园15亩,年养蚕30张,养蚕年收入五万余元。农闲时期,还重拾自己的木匠手艺,出去做点零工,一年也能增收万余元。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袁朝升,这位67岁的老人用自身行动谱写了一首做生活强者的赞歌。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全家创造幸福,用自己的双肩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在逆境中选择了坚强,风雨之后终会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