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石泉池河镇按照《池河金蚕小镇总体规划》,依托蚕桑产业优势资源,通过产业带动、文化驱动、旅游拉动,唱响“鎏金铜蚕·丝路之源”品牌,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文化铸魂 源远流长
池河镇以金蚕立势,以文化铸魂,以打造“金蚕小镇”为契机,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为名片,大力发动和引导广大群众兴桑养蚕。同时,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润泽同步进行。
池河镇相继建设金蚕广场和金蚕之乡展览馆,极力整合阵地资源使蚕桑文化在池河流域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以勤劳致富的金蚕精神鼓舞人,以无私奉献的金蚕故事影响人,使金蚕文化如春风化雨、成风化人般地滋润着这块沃土,带动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
蚕桑驱动 助力攻坚
“秋季光这一批次5张蚕我就卖了400多斤鲜茧,收入八千左右,稳定脱贫肯定没问题!”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蚕农刘胜友的脸上,语气中透露着坚定的信心。
刘胜友是池河镇良田村村民,因病致贫。为了照顾病妻和孩子,刘胜友选择在家兴产业、谋发展。“考虑到自己的地少,去年我又流转了20亩地,一次性签了十年的合同,全部栽上了桑树,年初,我新修了300平米的标准化蚕室,养蚕的规模又可以扩大了。”
今年,刘胜友六批次养了21张蚕,收入将近4万,预计到明年,新栽的桑叶到了丰产期,可以养30多张蚕。池河镇像刘胜友这样的养蚕大户已经达到百余家,养蚕已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
新兴村的刘小兰是远近闻名的养蚕能人和小蚕共育大户,每年经过她悉心照料的“蚕宝宝”多达1100余张。她将小蚕共育到三龄后,蚕农们按照事先在她那预定的蚕种张数领回家,十来天后便可上簇卖茧见效益。通过小蚕共育模式,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为蚕农规避了染病风险,节约了时间成本。
“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越来越多的农户积极投身兴桑养蚕这项“短平快”的致富产业。目前,池河镇实施桑园管理9000余亩,年发种量12544张,产茧量533吨,实现经济效益0.26亿元。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蚕桑产业不仅成为池河镇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围绕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试点总体思路,蚕桑产业的兴旺发展,为新农村发展注入了一腔源源不断的活水,撬动乡村振兴。
桑旅融合 融入发展
“中央电视台来桑园拍摄纪录片,还请我们好多蚕农当了一回群演,到时片子播出了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时间,央视摄制组来池河镇明星村万亩桑海拍摄纪录片的事情在池河镇甚至县上都广为人知,许多参与的村民乐此不疲。而对于明星村的村民来说,这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他们的记忆中,“万亩桑海”迎来的客人数不胜数。两个月前,韩国的一个考察团还曾做客桑海,调研池河镇沧桑产业。
池河镇围绕做强现代农业、做靓美丽乡村,蚕桑产业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体验上,而且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一个美轮美奂的“万亩桑海”观光体验园正在打造中,一个人人向往的田园综合体正在紧密实施中,在明星村,一片片绿油油的桑园和改造后的特色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推动蚕桑产值增效、蚕农增收、产业转型,池河镇积极探索开发蚕桑产业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今年我种了1亩果桑,光卖桑叶我就卖了四千元,太划算了!”池河镇合心村的合欢花合作社回收村民种植的果桑、菜桑等产品,依托本村创业带头人王一珍女士创办的石泉珍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制成桑叶茶、桑叶糕点、桑叶面条等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为了拓展销路,使蚕桑产品出现在更多人的视线之中,池河镇还成立了电商扶贫示范店,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优质的蚕桑产品“嫁接”互联网,有效推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