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打赢青山、绿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熨斗镇建立“1234”工作法,着力破解秋季农作物秸秆禁烧难题。
开展一项整治。结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按照熨斗镇禁止焚烧垃圾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工作要求,全面开展秸秆禁烧工作。
建立二级队伍。按照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要求,镇政府成了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干部成立了镇级巡查小组。同时,各村也建立了村级秸秆禁烧工作机构,进一步落实秸秆禁烧工作责任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抓住三个重点。镇政府村出动宣传车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对重点人员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各村组织人员不定时开展巡查,按照“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批评教育一起”的工作方式,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做到秸秆禁烧家喻户晓。
运用四项机制。一是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去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石泉县助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余万元在熨斗镇茨林村建成石泉县首个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厂。今年以来,该综合利用厂大量回收农作物秸秆,通过把废弃秸秆打碎包装发酵,制成畜牧饲料,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二是巡查督查机制。镇政府出动干部100余人次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巡查,对巡查出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各村,检查结果与各村年度目标综合考核挂钩。三是联合执法机制。镇农综站、公用事业服务站联合镇派出所对各村禁燃区、禁燃时段进行检查,发现燃烧行为及时制止,制止不听继续燃烧的由派出所对其进行处理,造成重大损失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四是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标语、镇村会议、入户宣传等方式,大力开展秸秆禁烧知识宣传,告知群众焚烧秸秆的危害。同时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群众将玉米秸秆运往秸秆综合利用场回收处理或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引导群众从“不能烧、不敢烧”的思想转变为“不想烧、不愿烧”,从源头上控制秸秆焚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