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镇:拔掉思想病根 才能根除落后穷根

——池河镇扶贫扶志侧记

时间:2018-08-24 16:02作者:任国路 李珍源自:池河镇

在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力建村的大山里,一直被人笑称“懒王”的陈友贵今年新盖了60平米圈舍养起了生猪,引起了村里人一阵热议:“这懒王平日里菜不种一颗,鸡不养一只,懒到抽筋,干部三番五次去家里劝,还把他请去讲堂上发言,终于把他懒病治好了啊!”

一对一式问诊把脉 找准病根再开药方

“像陈友贵这样的贫困户每个村都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上进心,但导致这类贫困户不上进的具体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要找准他们的病根,精准施策。”池河镇党委书记胡先武说。为准确掌握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所在,池河镇专门组织镇村干部多次入户调研,对各自帮扶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问诊把脉”。

调研发现,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贫困户因享受到各类政策扶持,短时间内增收立竿见影,反而滋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即使达到脱贫条件,也不愿意脱贫;还有部分贫困户则认为自己贫困都是“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从不会想着改变现状;第三类则是因为长期处于缺乏信息封闭的环境中,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现代的知识,不愿、不敢、不会与外界交流,存在极强的自卑心理,丧失了与贫困抗争的勇气;最后就是很多贫困户并不认为贫困可耻,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守着经传百年的旧房子自耕自足饱食三餐不愿发展。找准他们的病根,既要看到共性问题,也要透析个性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保证疗效。

从实际出发 用真情帮扶

内生动力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找到病根还需依照病症开药方。陈友贵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是残疾人,残疾补助加上养老保险、农资直补和退耕还林这些钱,一年有五千多块钱的固定收入,他想着“再过两年我也可以领取养老保险,两个人一年六千块有啥不能过,哪还有发展产业的必要。”回想当初,陈友贵一边说着一边嘿嘿地笑。“干部三番五次来找我,给我讲道理,帮我出谋划策,我嫌他们烦故意躲着,他们也耐得性子,换着花样换着人来劝我,还请我到村上开道德讲评会,让我发言。村上好几个以前条件不行的如今都把产业搞起来了,生活过好了人也精神了,讲起话来都有底气,我游手好闲几十年了,再不赶紧做点啥怎么对得起人咯。”

终于,陈友贵一改往常无所谓的态度,主动找到帮扶干部,说要搞产业。帮扶干部结合他家里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养殖计划,并请来农牧专家为他培训养猪技术。今年三月份,陈友贵60平米的猪圈盖起来了,“请进”了2头能繁母猪、6头小猪,还有30只鸡。

说起这思想“开窍”的历程,陈友贵连连感叹:“建猪圈镇上还给了补助,干部三天两头来看我的情况,给我出主意,鼓励我好好搞,他们是真心想帮我们把日子过好!”

去年来,池河镇大力开展道德评议、评优树模、技能培训、精神文明进村入社区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帮助村民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意识。同时,针对每户的个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方案,以“一药治一病”的原则,开处方、保疗效。

没有机制 就没有长远

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将扶志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池河镇确立了工作推进、定人定责、抓点示范、考核奖惩等四大机制,有力推动池河镇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池河镇在每月入户至少4次的基础上又将每月20日为全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扶日”,要求全体帮扶干部在这一天必须走访入户,与帮扶的贫困户“补感情”“拉家常”“交朋友”,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并每月总结汇报工作成效,推进落实。

镇村就扶贫扶志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别成立镇级、村级扶贫扶志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委员扶贫扶志工作联系点,下派扶贫扶志工作指导员,指导督促村党支部扎实有效落实镇党委安排的各项扶贫扶志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池河镇共确定明星、五爱、西苑社区三个扶贫扶志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示范引领,提升整体水平。为将扶志工作落到实处,池河镇出台制定了专门的考核细则,把扶贫扶志工作纳入镇对村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并创建“白色任务清单、黄色督办清单、红色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制度。

截止到目前,已下发白色清单23张、黄色清单12张、红色清单5张。依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思路,池河镇在真情帮扶的实践和探索中发力,力求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向纵深、纵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