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丰镇驻村工作队长李顺的工作纪实

——心底无私村乃兴

时间:2018-07-31 15:57作者:沈沙沙源自:迎丰镇

默默掐指一算,李顺从石泉县政法委下派到迎丰镇香炉沟村担任脱贫驻村工作队长,已过了近快2年的时间。从西乡到石泉,从县城到农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地域、工作环境与工作角色的转变,起初一度让这位业务骨干感到不适。

迎丰镇香炉沟村,是石泉县北部最偏远的山村,山大沟深基础条件差。从县城开车到村,至少要2个小时,但每次入户走访,村民们一声声“李队长”的热情呼唤都让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香炉沟村的脱贫重担,既然挑起我就不会轻易撂下,这些贫困的帮扶对象,更是我第二故乡的亲人。

到香炉沟村后,每天都是最繁忙的。2017年香炉沟村要实现整村脱贫,做为驻村工作队长,肩头的担子、心里的压力是比谁都重。2月14号入村,李队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村干部分组入户,多次对扶贫对象信息情况予以排查确认,保证脱贫攻坚的精准。同时,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材料,积极配合落实“3+X”产业发展规划,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前谋划,营造良好的环境。

除了忙碌这些日常工作外,业余时间我还在思索,如何有效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作为贫困村,按上级要求,在实现全面脱贫任务后,不出现返贫,长期稳固增收才是下一步工作的大难题。通过走访入户,和村民打交道后发现,香炉沟村产业除了外出务工外主要依靠魔芋、蚕桑生产。但是农户种养少,很单一,很难持续性地促进农户增收致富。要走多元化转型之路,就必须挣脱“一根丝”现象,抱团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香炉沟村沟深水净,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随着交通便利,驻村工作队开始筹划,采取“支部+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能人兴村”战略,一方面鼓励村上的党员、大户带动贫困户,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别村的能人发展特色产业。

动员支部书记吴明军、监委会主任甘文才带头发展林下魔芋,让农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前景,通过支部引领,本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2名贫困户参与林下魔芋种植。分别签订魔芋订单产业。

机缘巧合之下,动员养蜂能人叶文章在香炉沟村发展养蜂产业,瞅准时机,将智圣养蜂合作社覆盖到香炉沟魔芋基地的田间地头。自然无污染的环境,丰富的蜜源,十分适合野生养蜂,加上在魔芋地里栽种槐树遮阴,这样的立体模式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效益。合作社设置了场区,403桶蜂箱分布于田间地头。投资少,风险低,收效高的养蜂产业大受贫困户欢迎,16户加入智圣合作社,年底还有800元分红。同时,作为工作队长我也担任起“销售员”,时常回单位宣传村上的农特产品,动员同事、家人、亲朋好友购买。

工作中有苦有甜,有开心的笑也有难过的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只是没有触动心底最深的那处柔软。“到了我这个年纪,老母亲的生日,真的就是所谓的过一年少一年,9月11日是我母亲80大寿,可是当时正是脱贫攻坚迎检的关键时刻,我哪有时间赶回西乡啊!”李队长自责的说道,眼角泛有泪光。家中7个兄妹只有自己未归,时常谈及此事,他都记得大哥那句“老母亲80大寿一生一次你都不回来陪陪,你是要工作不要家的人,你忙嘛。”怒气是有的,怨恨也避免不了,但工作就是工作,脱贫攻坚就是军令,既然挑起了脱贫重担就得无怨无悔。

如今,香炉沟村在短短不到2年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的安置点解决了30户贫困户住房问题,新建的卫生室方便群众就医少跑路,新修的水塔改善了72户252人吃水的困境,3公里产业路直接修到魔芋地边边……村容村貌大变样,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给村民带来不少好处。

基层是个大舞台,农村不需要指挥家、空谈者,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干事者。我深知,只有心中装着老百姓,时刻牵挂老百姓,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多为老百姓带实惠,老百姓才会感谢你、信任你。虽然目前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脱贫攻坚的漫漫征途上,我只迈开了第一步,今后唯一加倍努力,才能不愧我的“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