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村:问题导向“育新风” 一张药方

时间:2018-01-17 15:30作者:周洁源自:饶峰镇

光明村位于石泉县城西北16公里处,距饶峰集镇3公里,210国道穿境而过,属非贫困村。全村3个村民小组,262户692人,其中贫困户27户46人,现有党员35名,是市、县、镇层层考察推选出的“新民风示范村”,这里的“民风淳化”工作始于2013年,通过四年的实践,用事实证明了“新民风建设是扶贫工作必不可少的助燃剂”。就光明村而言,它的特点是“诚勤”蔚然成风,具体表现为“赌博少、干事多,办宴少、创业多,闹事少、互助多,哭穷少、致富多。”

光明村的新民风助力脱贫攻坚是我们全饶峰精准扶贫从“救济式”到“开发式”转变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就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思路,当时,他指出了三个问题,贫困户贫穷的根子在于“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 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具体表现在我们农村就是“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贫困户得了懒病,非贫困户得了红眼病,“张嘴谈条件,伸手要政策”一旦成为普遍现象,就会成为脱贫攻坚和社会治理的拦路虎,恶劣影响在于“群众缠访闹社会不稳定,导致企业难引进、项目难落地;贫困户等靠要依赖帮扶,导致扶贫措施难落实、返贫风险大;非贫困户意见大,干事创业激情减退、破坏村域经济发展大局”。

光明村的新民风建设,正是针对现有的问题,开出的一张实用可行的特色“药方子”。

搞好道德评议,解决“贫困光荣”的问题

规范道德评议委员会,通过走村入户,让广大群众把乡风民风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说出来,搞好道德评议“说评亮帮”,让乡贤说身边故事、群众讲心得体会、大家学先进事迹,批评后进典型,形成强大道德攻势,构建正确价值导向。今年以来,通过道德评议,全镇减少了10户家庭相对宽裕、但缠访闹争当贫困户的家庭,6户不愿发展产业的懒汉,甚至出现两户贫困户主动要求脱贫,给群众带来了极大触动。

搞好扶志宣讲,解决“人穷志短”的问题

组建扶志宣讲团,坚持用群众熟知的先进事迹、身边典型激励感召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例如,光明村开办养鸡场的残疾人谢世勇事迹、孝之大爱服务孤寡老人十余年的张佣胜事迹,还有邻村断臂瞎眼山歌王撑起全家致富梦的陈永斌事迹,贫困户可以直观感知,这给他们重拾致富信心、解除“习惯穷”的思想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拍摄制作扶志《微宣讲》视频集,扩大扶志宣讲影响力,截止到目前,镇“扶志宣讲团”已累计到全镇各村开展了新民风巡回宣讲20余次,受教育群众达到2000余人次。

搞好红白理事,解决“人情致贫”的问题

规范建立红白理事会,合理预定红白事的礼金限额、消费标准,“积极为村民提供”红白事”全程服务 ,劝导群众不要花钱请鼓乐队等团体演出等大操大办行为,今年以来,光明村宴请桌数比原来减少了60%左右,平均每事节省资金7000元-8000元。

搞好环境优化,解决“招商引资”的问题

筑好凤凰窝才能引来金凤凰,光明村从2013开始着力创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本着“美乡村、淳民风”的思路,率先开展集中移民搬迁工作,将70余户180余村民从山上挪到山下,给下一步实现产业集约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好村容整洁的问题,紧接着就是村风民风的问题,光明村把“诚”作为干事创业的必要条件来培育,2014年10月,为了引进中药种植企业,光明村承诺在十天内流转土地200亩,手续的按时交接给外地企业注入了强心剂,能人尹乾峰果断投资8000万元兴建光明村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在园区务工的妇女李某,因接送孩子上学每天耽误两个工时,她主动向老板提出减资20元,给全村群众做了示范。村民的诚信也让企业能够放心用工,吸纳了20余名贫困户长期务工,年发放工资50余万元,带动户均增收近4000元。

搞好矛盾调处,解决“产业扶贫”的问题

充分利用乡村扶贫工作会议,宣传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使干部、职工、群众知法守法;针对扶贫贫困村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对贫困户建设引发的纠纷,在调解纠纷中,以案说法宣传法规;动员村民加入矛盾纠纷调处志愿服务队,通过给“精准扶贫”户优先调解矛盾,解决为他们建房、修路、发展产业等引发的纠纷,做好的群众整体工作,树立起全村“万众一心兴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目前,光明村支部带领村民发展核桃园区5400亩、油用牡丹园区1300亩、黄花园区160亩,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劳务用工、年底分红等方式,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快车道”,2017年全村贫困户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