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柳镇: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

时间:2017-04-17 08:16作者:陈蓝丝雨 鄢超源自:后柳镇

“加强汉江水源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石泉县后柳镇旅游码头的绿化带上常年矗立着这样一块醒目的宣传牌。位于汉江上游的后柳,作为旅游胜地的名镇同时也肩负着汉江水源保护的重责。近年来,后柳镇在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着重加强水域环境治理,这其中河长、段长制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目前全镇共有总河长、河长、段长14名,涵盖镇村两级体系,管辖范围大到“一江两河”即汉江、中坝河、黑沟河,小到各村所辖的溪、沟、塘。镇党委、镇政府在严抓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充分履行河长、段长职责,走出了一条水域治理、污染防控、生态修复的新路径。

将河长、段长“制”向河长、段长“治”转变

后柳镇党委、镇政府在现有的河长、段长制上,充分发挥制度作用,高度负责,做实工作,着重提高河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综合治理防污的能力,将“制度”切实转换为“治理”。一是在思想上压力传导不放松。党政领导每周一干部例会安排部署环保工作、在全镇年度目标工作会上签订环保责任书,让河长、段长和干部立下“军令状”,知晓责任,充分履职尽责。二是在制度上狠抓落实不懈怠。通过建立巡河日志和工作档案机制,充分调动河长、段长巡河督查积极性,通过派请当地农户定期对沿河沿岸垃圾进行清理、打捞江面河面漂浮物、营造公众参与环保治理的氛围等方式,以实际行动增强河长、段长“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将水体环境由污染整治逐渐向污染源防控转变

如果对环境污染总是倾向治理而不是防控,那么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后柳镇在履行河长、段长职责时则有针对性的从点、线、面三个不同层次开展水污染防控工作,起到了先发制人的效果,让污染的势头从一开始就被遏制。一是点源污染防控。对靠近河流的住户,政府免费为农户修筑垃圾堆放池,定期集中回收至垃圾压缩站;修筑三级化粪池,减少垃圾乱扔、污水直排。二是线源污染防控。在黑沟河等部分河道沿岸公路两侧围设铁丝护网,减少人为垃圾污染水源;新修输污管网总长度1.38km日水处理规模为1500 m³/D污水处理厂,解决沿江、沿河一线污水直排问题,减少线源污染。三是面源污染防控。2016年以来,随着后柳镇渔业养殖全部退出水域“禁养区”、限制畜禽规模养殖企业落户、全面禁止使用百草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面源污染的防控力度只增不减,防污效果与日俱增。

将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转变

不同水域生态系统因所处的自然环境、承载负荷、年代长短等情况各异,其承受的生态影响脆弱程度也不同,后柳镇在保护原有水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对现有生态稳定性差的水域生态环境行改良修复。一是对中坝河河口的五郎坝、八亩田等生态湿地加大保护力度。二是河长、段长严格履责,保护沿河沿江生态系统。一方面保护河床,修筑中坝河堤坝,定期维修沿河公路水毁路基,严打非法开垦耕植造成坡岸水土流失等行为;一方面对磨石、一心等沿汉江两岸村庄原有的荒山进行改良,新建千亩生态观光茶园,通过对部分茶园实行灌溉等人为管理模式,不仅能给群众带来经济收益、还能改善后柳镇汉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减少汉江两岸的水土流失。

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流出于湖北汉口、汇入滚滚长江,沿途流经无数乡镇,绵延数千公里。如果把后柳镇当做是汉江流域上的一个节点,把乡镇河长、段长制治污看做点源污染治理,那么横亘秦巴山脉数千公里的汉江无疑是线源污染治理防控的重点,每一个节点上防污治污的作用发挥好了,由点成线,由线汇面,汉江的水质才能永保清澈、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才将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