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环境综合整治体系起步晚、环境综合服务能力欠缺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近年来,后柳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环境综合整治、生态良性循环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保持汉江河道清洁,严防水源受到污染。集镇旅游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打捞汉江干流及支流河道的漂浮物,重点清理境内的黑沟河、中坝河道沿线的垃圾,确保水体不受污染,保持水源干净,并已建成垃圾压缩站和污水处理厂各1处,充分保证垃圾和污水得到达标处理排放;此外政府还将2016年汉阴沟、黑沟河这两个整村脱贫的贫困村4处安全饮水工程水源原水水质进行了采集和化验检测,确保贫困户能吃上放心水。
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脏乱杂差现状。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中,以集镇周边永红、群英、柏桥、中坝、黄村坝5个旅游示范村为重点,以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环境卫生为目的,进一步完善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保洁员、河长、道路养护员等队伍建设,切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卫生改厨、改厕工程,突出解决好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私搭乱建的问题,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使“创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计划争取每年创建1个市级生态文明村。
提高环保宣传力度,创卫观念深入人心。在做好创国卫工作的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卫氛围,不断在后柳中小学校园、中坝峡谷、码头、老街等公路沿线张贴创卫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增强民众的环卫意识。家住前锋村1组村民张怀早,在政府为前锋村通村公路沿河段修建的水源保护防护网被过往车辆刮擦损坏的情况下,自己掏钱主动去维修补护,确保水源保护设施完整运行,真正体现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主任翁意识。
保护古建古树名木,注重绿色文化挖掘。后柳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深层次挖掘汉水文化、农耕文化、汉江鱼宴、荷塘月色等本土文化,让优秀的本土绿色文化得到传承。黄村坝村一排排村落有致的特色民居房、以及千年银杏古树在这深秋之际,便吸引了大批游客光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院等高等院校在后柳水乡成立艺术写生基地,为本土绿色文化的传播又增添了一条新的渠道。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森林防护能力。按照“支部+环境保护+贫困户”的模式,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即每个村的党支部,严格按照“五步三公开”的机制,在全村公开选拔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并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发放,目前已选聘23户贫困户23名护林员,着重对全镇森林防火、防虫害、乱砍乱伐、乱牧、及冬季盗猎野生动物等行为现象履行监管职责。
严守耕地生态红线,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在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后柳镇更注重合理利用土地结构和布局,在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中坝特色作坊小镇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规划选址上,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最大限度地自然生态用地,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让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前锋村党支部利用当地水质环境好、土壤营养成分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支部+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作用,通过成立产业合作社,将全村60余户贫困户及非贫困户的水田进行流转,将家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作为肥料,栽培无公害莲藕,因此产出的莲藕味道鲜、口感脆,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已进入莲藕丰收的季节,前锋村“支部+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有机莲藕,让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作用显著提高。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后柳镇始终按照“四抓一倡导”即抓绿色生态保护、抓绿色产业发展、抓绿色城镇建设、抓绿色文化挖掘,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来谋全局、促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良性循环,确保小康社会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