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深藏的民俗梦,为了难以割舍的社戏情,退休后,他带领村民们一起创办起了二里自乐社,他希望自己精心组织的自乐社,能够为促进乡村文明、构建和谐社区奉献一份力量。在他和众多团员的努力下,自乐社不仅娱乐乡里,更成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他就是二里自乐社的好当家——左明新。
左明新今年67岁,出生于石泉县城关镇二里村,在他的印象中,村里很早就有吹拉弹唱演小戏的习俗,这些音调在他的内心深处种下了浓厚的民歌情结。虽然自己嗓子不好,不擅长唱歌,但这份热爱劲儿却十分执着。同村的王桂芝能歌善舞,因为共同的追求爱好,他们结为了连理。可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都忙于工作赚钱,搞文艺的人越来越少,民歌小戏也渐渐不闻其声了。
1996年,左明新退休了,心里一直惦记着民俗梦的他萌生了自办社团、恢复文艺活动的想法。他找到几位爱好文艺、有乐器专长的老村民们商量,大家一拍即合,便成立了“二里自乐社”。
社团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左明新和成员们自筹两千多元,购买了一些简单的服装道具。为了节约资金,他四处拜师学艺,自己制作“彩船”、“龙头”、“狮头”、“花轿”等道具,每逢节假日,他就把社团成员组织起来,利用自家门口的小院进行排练、试演,自娱自乐。大家聚在一起共唱陕南民歌、花鼓词、舞龙、舞狮、扭秧歌、编排小戏……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40多人增长到如今的120多人,影响力越来越大,左明新也越来越忙。写词、编曲、策划活动、购买制作道具、请声乐舞蹈老师、联系排练演出场地……为了社团的发展,老两口放下家里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左明新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也有退休金,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坐享清福,然而,他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社团的发展,也为了自己的民俗梦,他不计得失全情投入。
两年前,左明新做了一次膝关节手术,医生要求他必须静养百日,然而一个月不到,憋不住的他不顾家人反对,硬是下地拄着拐杖组织大家开展活动了。
其实,作为一个民间社团的组织者,左明新是十分辛苦的。由于他在社区中的威望,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请左明新帮忙。一副热心肠的左明新也总是乐此不疲地帮助着乡亲们。
67岁的高传喜患有精神衰弱症已经十多年了,看着老是无精打采的他,左明新开始拉着他参加自乐社的各项活动,如今,他拉二胡、吹唢呐样样精通,有了文艺爱好这个寄托,精神也越来越饱满,平日还能帮着儿子打理一家小吃店,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70多岁的王建波,患有糖尿病,身体很虚弱,左明新三天两头开解他,王建波的情绪逐渐好转,主动加入了自乐社,坚持活动的他近年来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感激地说:“这两年我才尝到生活的滋味,感谢左社长,感谢二里自乐社!”
前些年,社区里一些群众生活条件好了,有的人开始迷恋上了赌博,少数妇女缺乏奋斗热情,整天无所事事……针对这些现象,左明新和社员们创作了《戒赌》、《十劝》几首民间小调,“一劝妇女进学堂、努力学习把书念;二劝妇女学养蚕,兴桑养蚕能赚钱;三唱妇女要起早,清早起来把地扫”、“咱俩只要一个娃,利己利民利国家,你看隔壁刘大妈,多个娃儿多牵挂,拖累集体拖国家”……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词曲,迅速在村民之中传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良风气也随之逐渐淡漠。
2009年,自乐社恢复起来的传统项目“石泉火狮子”入选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在2010年被市文广局评为“优秀群文辅导员”。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成为了团里的骨干人才,10几岁的小孙子也迷上了舞龙舞狮,放假回家缠着爷爷手把手教他扎龙头,左明新惊喜地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小娃娃喜欢这些民俗文化,在他的倡导下,社区里的青少年们成立了一支“娃娃舞龙队”。如今孙子已成为“娃娃舞龙队”的队长,带着年轻的队伍跟着大人们一起在县里的民俗展演中翻腾起舞。自乐社使得这个家庭结合得更加紧密,也给乡亲们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精神愉悦。文化的传承就像爷孙手里的龙头,在家族的血脉里绵延相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左明新就抽空带着团员们深入燕翔洞等景点进行文艺演出,还专门创作了一系列推广石泉县旅游文化的歌曲。自然景观与地方民俗结合的形式使景点内容更显,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现在,二里自乐社已成为石泉县一张别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不仅在重大的节假日为乡亲们送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经常走出去,到别的乡镇、县区交流演出。自乐社把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快乐自己,也感染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