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三五”扶贫工程搭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载体

时间:2014-03-12 15:07作者:杨自文源自:陕西党建网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拓展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空间,搭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有效载体,石泉县深入推进“三五”扶贫工程,让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贫困农村充分得到发挥。
    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摸底,把贫困人口分为“五种类型”。由县扶贫局牵头,组织全县11个镇的镇村党员干部,深入到村组农户,深入了解村组户生产、生活情况,就如何摆脱贫困反复调研,最后把贫困人口划分为“需要搬迁的、需要综合扶持的、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需要从教育入手治本谋长远的、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医疗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的”五种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措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二五”期间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抓手,实施区域发展和连片开发,最终达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目标,逐步摆脱贫困。
  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脱贫攻坚“五大机制”。发挥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健全“干部包抓机制、社会帮扶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评估验收机制、责任考核机制”五大机制。健全干部包抓机制,按照“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包学生”的方式,由县级领导联11个镇,县直部门分别包抓111个贫困村及1000户贫困户,机关科级以上领导和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包抓帮扶1000名农村特困学生,为包抓镇及镇内特困连片区域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健全社会帮扶机制,营造良好的扶贫工作氛围,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弥补专业扶贫和行业扶贫的不足。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健全评估验收机制,科学评价各单位包抓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工作成效,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对未完成扶贫开发工作年度任务且得分在85分以下的,取消其参与全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评奖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行政问责。
  搭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舞台,实施脱贫攻坚“五大工程”。发挥党员干部主力军作用,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造血’扶贫工程、‘输血’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工程”五大工程。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对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的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移民搬迁。实施造血扶贫工程,对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温饱线上下波动的0.65万户2.5万贫困人口和8个特困连片区域,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公共设施配套,加强创业就业培训,保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等措施,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实施输血扶贫工程,对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和政府集中供养,确保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实行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免除全县所有在公办幼儿园入园的学前两年、三年贫困家庭幼儿保教费,确保贫困群众上得起学。实施健康促进工程,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施贫困人口免费体检,贫困人口在县内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除起付费自付外,按100%比例进行报销。
  目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正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按照“三五”扶贫战略总体部署,通过艰苦的工作,引领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