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经过石泉县委、县政府和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共同努力,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了。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与会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先秦史学会从82年成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回顾一下,二十年来可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大学和研究机关为依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上进行探讨,如亚细亚生产方式,先秦社会性质和分期问题,中国国家起源和发展路径问题等,都作过深入而有益的研究,这一段可以看作学会的上升时期。可是大约在80年代末,由于学校及科研部门的经费短缺,召开会议和外出参加会议都越来越难了,学会活动在不知不觉之间,步人了相对沉寂的第二阶段,怎么样办好像先秦史学会这样的学术团体,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经过深入思考,以李学勤会长和孟世凯常务副会长为首的学会领导层提出了面向社会、面向地方、面向传统文化的工作思路,不仅得到了学会会员的拥护和响应,而且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八十年代末开始,举办过邯郸赵文化讨论会。
邢台邢文化讨论会,自九十年代又有吴畅吴文化、琢鹿“三祖”文化、六安皋陶文化、新泰把文化。给云黄帝文化。富县官文化、蚌埠少山文化、禹城大禹文化、龙游姑蔑文化等纷纷举办。这些学术研讨会不仅推进了学术研究,而且宣传了地方历史文化,提高了各地知名度,给地方发展和经济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地方领导和学者认识了先秦史学会,爱上了先秦史学会,还主动要求与学会合作。从此,先秦史学会又走出了低谷,进入了空前活跃的第三期。去年,当先秦史学会二十周年的时候,先后有三个地方开会纪念,更是先秦史学会发展新高潮已经到来的标志。现在看来,三个面向的思路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指针是完全符合的,走三个面向的道路是先秦史学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学会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提出三个面向工作思路、带领学会走出了困境的李学勤会长、孟世凯常务副会长心存感激,所以我首先借此机会,代表先秦史学会会员向李学勤先生、孟世凯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
承蒙石泉县委、县政府盛邀,我们又在金秋时节,会聚于陕南名城讨论鬼谷子文化。这是实践三个面向思路的又一新的步骤。石泉,北踞秦岭、南跨巴山,江汉谷地横贯中部,汉水、池河、饶峰河清澈碧透,河边串珠般的小盆地水美土肥,不仅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洋芋和各种豆类,而且林地面积达100多万亩,松、彬、柏、杨随处可见。一路行来,我们已为铁路两旁的林茂粮丰和如诗如画的美景所陶醉。人驻石泉宾馆之后,我们更为石泉人的热情好客而感动。所以我也要借此机会,向耕耘了这片土地的石泉县人民表示敬意,对县委、县政府的周到接待表示感谢。据查,石泉县名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因县南有石泉,泉水清风四时不涸而得名,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南宋嘉庆三年,即公元1210年,县治迁到敖口,就是今天所在的地方。先秦时期,包括石泉在内的汉水一带属楚国,某些史籍及《辞海》都说:“鬼谷子,楚人,居汉滨鬼谷山”。恰好石泉的学者在县北云雾山发现了乾隆四十五年所刻的《重修云雾山天台寺序》,其中说:“明碑镌载,鬼谷经历之处”,可见起码明人认为天台寺有鬼谷子遗迹,而且,当地故老曾亲见“鬼谷子故里”石刻,可以肯定地说,到石泉来研究鬼谷子文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次会议不仅有助于考察鬼谷子其人其事,推动先秦诸子研究深入开展,而且也会对地方文化建设带来应有的助益。所以我满怀信心地预祝这次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名人,他们有的是英雄,有的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有的是思想家,是智慧的化身。从很早时候起,就有了对英雄和名人的崇拜,这表明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正义、勇敢、公平与文明。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和某些文化思潮或宗教的影响,这种崇拜也会不断地迁移和扩大范围。如炎帝很可能起于西北,但湖南却有炎陵县,少吴氏一般认为活动于山东曲阜一带,但西岳华山却被称为少吴之墟,这都与秦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五大名山的确定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广为流布有关。各处有了对英雄和名人的崇拜,就必须有崇拜的物化表现形式,于是同一个古人,在许多地区都有关于他的陵或庙。这是中国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研究古人,应当把历史和文化分开,历史必须靠事实说话,钉是钉,铆是铆;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心理。是一种表现传统心理的物化形式,我们找出这种形式的意义就可以了。研究古人,不是为了争名人,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因此,河南可以研究鬼谷子,陕西也可以研究鬼谷子。我们希望通过各地的共同努力,使鬼谷子的形象更加明晰,使他的智慧和思想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我相信,通过会议的努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