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民互动> 在线访谈>正文详情
索引号 -GK-2020-0000 发布日期: 2020-07-15 17:18
来源 县脱指办
内容概述

石泉县受邀走进《秦风热线》直播间介绍石泉产业就业扶贫做法

为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先进典型推介、工作经验交流,进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经省扶贫办择优筛选推荐,陕西新闻广播《秦风热线》节目组邀请各地领导干部、群众代表做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陕西吹响冲锋号》栏目,介绍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近日,石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徐家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何燕祥走进《秦风热线》直播间为全省听众系统介绍了石泉“345”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帮助群众增收做法、县委书记民情“三本账”办理成效,脱贫群众代表中池镇青泥涧村贺泽侠通过现场连线方式接受了省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采访,谈了脱贫感受和今后发展打算。


附:陕西新闻广播《秦风热线》直播节目访谈石泉县产业就业扶贫工作访谈内容

【主持人】安康市石泉县是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150个村(社区)有扶贫任务,大部分贫困对象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就业渠道不畅通,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的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差距。为了不影响贫困群众脱贫退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9年以来,石泉县因地制宜,创新推行“三四五”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增收、稳脱贫、稳发展的预期目标。2019年,石泉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谈谈-----是如何走好产业发展之路的。首先介绍一下做客直播室的嘉宾:

他们是:石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徐家彦,石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何燕祥两位同志  

【嘉宾打招呼】

1、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秦巴腹地鬼谷故里、金蚕之乡的徐家彦,今天很高兴给大家分享石泉产业扶贫故事和工作做法,同时,也真诚邀请大家去石泉做客,感受石泉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

2、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我们一直奋战在一线!大家好,我是来自石泉县扶贫局的何燕祥,感谢大家长期关注、支持石泉脱贫攻坚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欢迎大家走进丝路之源,体验、感受实美石泉。

【主持人】对于石泉县来说,“如何提升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是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石泉县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要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以及人人有稳定就业。那么,这个“三有”目标完成的怎么样?

【徐县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抓好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条收入线”是关键。石泉县是山区农业县,传统种养业和劳务服务业一直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同时,发展难点也在这上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贫困人口,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帮助他们实现就地脱贫”要求,石泉县将产业就业扶贫作为稳增收、稳脱贫、稳发展、防返贫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始终坚持大产业带动大扶贫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推行“三有四扶五带动”产业就业扶贫模式,通过确定发展目标,落实帮扶措施,强化综合保障,突出利益链接,增强带贫益贫效果,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和贫困群众的发展活力,实现了产业兴、社企旺、富民强县的发展目标。

回望石泉县2019年以来实施的增收“三有”工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计划目标已全部实现。一是村村有集体经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8亿元,注入150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探索推行“资产认购型、服务创收型、村社合一型、主体带动型”等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空壳村”问题,实现有扶贫任务的村(社区)集体经济全覆盖。二是户户有长效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兼顾,按照“全域旅游抓龙头,南茶北桑川道菜,特色种养保增收”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全县10491户贫困户实现了短效产业与长效产业全覆盖。三是人人有稳定就业。坚持抓产业促就业,以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通过发展社区工厂、组织劳务输出、开发疫情防控公益性岗位和旅游服务性岗位等方式,促进有就业意愿的1432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主持人】“三有”发展目标是石泉县推行“三四五”产业就业扶贫模式中的“三”,那么“四”和“五”指的是什么呢?

【徐县长】:石泉县“三四五”产业就业扶贫模式是我县通过坚持问题、目标、结果“三大”导向,按照“科学调研、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综合研判、创新探索、先行先试”的要求,系统总结完善的产业就业扶贫做法,核心内容就是:增收抓“三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三有是发展目标,也是稳脱贫稳增收的突破口,跟脱贫退出任务紧密相连。重点抓“四扶”,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四是指“四扶”,通过强化帮扶措施,强化政策保障,重点扶企业、扶集体经济、扶能人、扶贫困户,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优化和改善他们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强起来,活起来。效果看“五带动”,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指“五带动”,不断培育壮大带贫主体,通过全域旅游带动、龙头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带动、社区工厂带动、能人兴业带动,发挥他们的带贫益贫作用,带动贫困群众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学技能、学经营,带动贫困群众兴产业、抓创业,通过利益联结、爱心帮扶、结对互助、携手共建,帮助贫困群众早日摘掉“穷帽子”,共同致富奔小康。

【主持人】石泉是山区劳务输出大县,这些年的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入的65%以上。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劳务输出面临很多困难,你们是怎么克服和解决的?

【何局长】:石泉县劳务输出人口一直保持在3.9—4.3万人这个规模,占城乡总劳动力人口数的比重比较大。一人就业,带贫一家,一家就业,带动一方,务工者的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入的65%以上,劳务产业是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今年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上半年劳务就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有五方面:一是部分外地厂企复工时间不确定,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等待观望的较多;二是部分企业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生产,岗位用工数量有限;三是省际之间劳务供需信息不协同,务工人员不能实现精准就业;四是群众害怕疫情期间发生意外风险,由对外输出转为就近就地找活干;五是企业产品外销受到影响,导致务工人员生产、工资发放不稳定,返乡人员增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面对群众走出去难、交通费用高、务工工资低、折返成本大等实际困难,我县坚持“民本优先发展”理念,采取以下扎实、有效的措施帮助群众实现双向选择、稳定就业:一是强化就业信息宣传。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安排2辆“就业服务大篷车”,巡回宣传、讲解疫情期间扶持企业复工复产及就业社保政策。举办春季大型劳务招聘会集中招聘,借助手机短信、户外电子显示屏及“石泉人社”“石泉港”等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就业信息,累计发布招工信息60期、就业岗位45850个。二是开展网络技能培训。采取视频会、网络直播、网课下载共享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让群众足不出户学技能,实现了传统线下培训模式向线上培训模式的转变。累计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38期1224人次,创业培训4期229人,兑现培训补贴53.17万元。三是组织群众有序返岗。在全面摸清劳动力底数和就业意向的基础上,建立县外务工人员台账,精准对接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天津等地企业复工时间和用工需求,多部门联动率先采取租赁汽车、定制火车包厢、增开专列等办法,“点对点、一站式”接送农民工返岗复工。四是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在稳定村级护林员、巡河员、公共服务设施养管员等公益岗位的基础上,通过扶贫公益岗位安置1940人,其中疫情期间新增公益岗581人,让他们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五是配套建设社区工厂。利用建好的22家新社区工厂,培育就业扶贫基地20个,吸纳1500余名搬迁群众和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复工复产和稳就业九条措施》,通过为小微企业兑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为贷款到期的小微企业延期贴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发放企业应急纾困基金等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群众创业就业。目前,县内和县外两个劳务市场用工稳定,全县转移就业劳动力达4.3万人,与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其中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4326人,自主创业269人,贫困劳动力输出就业率达100%,人均收入达24361元)。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通过投入财政扶贫资金,石泉县实现了有扶贫任务的村,集体经济全覆盖,那么它们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怎么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盈利以及长期良性运转?

【何局长】:目前,石泉县150个村、社区都成立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和能人注册有专业合作社306个(培育国家级合作社1个、省级4个、市级12个),注册家庭农场360家(培育省级3家、市级25家),这些经济组织运行良好,基本都实现了自我发展壮大和分红目标。为了发展好村集体经济,首先,我们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争取中省市政策资金支持,整合县涉农资金,并配套印发《石泉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石泉县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等文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让它们有了“源头活水”。其次是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推行“村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明确村支部书记、主任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通过强化领导,强化任务,让发展主体责任更加明确,确保有组织管事,有能人干事。三是重点培育和重点奖励,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择优确定10个村实行一名县级领导包联、一个行业部门包抓,“一村一策”精准指导;同时对集体经济年净收益达10万元、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分别奖补2万元、5万元、8万元、10万元,通过重点培育打造和奖励激励,提档升级一批示范村,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创新合作方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在合法合规合纪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各镇各村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方式,让各种资源要素活力显现出来。如饶峰镇胜利村2015年该村集体经济欠债8万元,群众不仅得不到收益,而且意见大、矛盾多。2017年,该村借助得天独厚的交通和生态优势,充分利用财政扶持的200万元资金,以“旅游兴村”为发展目标,先后成立了子午道旅游专业合作社、胜利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和胜利村乡村振兴合作社,采取两交(交房子、交产业)、两集(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两分(入股分红和效益分红)”的合作方式,村上把房子、产业统一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也允许农户将土地流转补偿金和劳务工资入股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通过带资入股的形式入股400余万元,按照一边经营一边建设“滚雪球”式发展路子,先后建成饶峰驿站景区和生态肉牛养殖园、生态景观雕塑、千亩花卉林果园等旅游观光项目,已接待观光游客40多万人次。据统计,2019年该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200万,全村农户收益分红资金超过60万,实现了支部、合作社、农户三大主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现在该村已成为旅游“网红”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示范试点村,被市县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扶贫先进单位。

还有如池河镇明星村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和“能人兴村”战略,成立1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3个专业合作社就,通过建立完善“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三集两合两分”(集约土地、集聚资金、集中劳力、生产合作、资本合作、分工分业)的方式,利用省级农业园区专项扶持资金为贫困户各配套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3个合作社作为资本金,与农商银行合作放大10倍集中使用,让发展有了底气。目前,这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流转1800余亩土地,建立了生猪、蚕桑两个产业集聚区,建成万头猪场4个、千头猪场9个,发展百头养猪户78户,建成万吨有机肥厂和年产30万头屠宰场1个,建成高效密植桑园6000余亩,年养蚕发种5000余张,建成桑园养鸡示范点30余处,年出栏土鸡20万只,生猪、蚕桑、养鸡三大产业年产值达1.9亿元,人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224户实现分红。同时,村上成立了陕西明星沧海桑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当前已建成500亩果桑采摘体验园、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桑品种博览园,2条旅游环线、旅游观光步道、休闲民宿、蚕桑研学体验工坊等配套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下一步,他们将借助上级扶持、公司、合作社的发展,全力把明星村打造成集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科普研学、农耕体验、特色民宿、自驾露营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村。

【主持人】曾经,石泉县大部分贫困对象没有产业发展基础,现在,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全覆盖,而所有贫困户也实现了短效产业与长效产业的全覆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上年相比增长10.6%。介绍一下你们这几年发展起来的脱贫产业,好吗?

【何局长】:石泉县属于国家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工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发展的重点只能是第一产业的种养业,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业,这几年,我们县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原则,按照“全域旅游抓龙头,南茶北桑川道菜,特色种养保增收”的产业布局及精心打造东线农业绿色化、品牌化、休闲化“三化”示范区,西线“石泉药谷”示范区,南线茶旅融合休闲度假示范区的“三线”发展重点,通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魔芋、林果、茶叶、烤烟、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桑蚕、中蜂喂养等,全力发展景区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其中现代高效农业、蚕桑业和魔芋、中药材、茶叶区域特色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已成主打产业,在助农增收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

【主持人】是什么方法让原本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群众,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快速走上产业发展之路的?

【何局长】:产业是富民之基。我们石泉县通过制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明确县级领导和农林、旅游等行业部门以及各镇党委、镇政府主体责任,夯实各驻村工作队具体抓落实的工作责任,配套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组建农科科技服务队伍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落实互帮互助、带贫益贫帮扶主体,同时通过“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精准规划、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帮助群众落实产业发展项目,随时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发展难题,确保群众快速走上产业发展之路,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下面,我们电话采访一位石泉县的脱贫群众,她叫贺泽侠,来自石泉县青泥涧村的产业致富家庭,一起听听她的发展故事。(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二组贺泽侠,女,现年37岁。家有5口人,老公在外务工,2个孩子上学,1个80多岁的婆婆和她一起生活。她家因缺技术致贫,属于“十三五”贫困户,2016年脱贫,现在是村上的养蚕大户。2016年、2017年贺泽侠坚持在村上学习养蚕技术,稳定掌握养蚕技术后,2018年养蚕26张,2019年养蚕30张,由于技术掌握好,蚕茧产量高、质量好,通过养蚕年增收4万多元。2020年再计划养蚕30张,现在早春、晚春已养蚕8张,卖鲜茧876斤,获得现金收入17306元。)

在访谈中,贺泽侠详细地介绍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兑现产业奖补和自家产业增收情况,谈了今后发展规划和生产生活打算。

【主持人】每一位贫困群众身上的变化,都是扶贫政策落实和扶贫干部努力付出的直接体现。近年来,石泉县一直在推行一项名为 “县委书记民情三本账”的制度,解决了群众一个又一个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介绍一下你们的做法,好吗?在您经手的“民情账”里,最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是什么?

【徐县长】:“民情三本账”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的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县委书记主导,通过在县、镇、村三级书记中分别建立“群众意见建议、群众利益诉求、群众投诉举报”三本民情账,三级书记电话向全民公开,专设“民情110热线”、石泉民声公众微信号等收集民情民意,通过发挥各级书记“关键人”的作用,办好民生“关键事”,形成“群众说事、书记接事、组织办事、安宁无事”的县域治理新格局。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1个工作日内交办、7个工作日内办结”的运行模式,实行定期通报、定期回访制度,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落实。

这项制度推行以来,解决了群众一个又一个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17年以来仅县镇“两级”书记共受理“民情账”6989件,办结(采纳)率99.25%,群众整体满意率达98.51%。已成为各级书记执政为民的工作法,成为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张“金名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认可,先后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刊登报道,并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广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庄长兴同志的批示肯定。

“民情三本账”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架起了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是能够及时听到民声,了解民意,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科学务实决策;二是能够快速知晓民忧,解决民困,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能够畅通群众投诉举报建议渠道,有利于监督党委政府工作,优化改进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四是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是能够团结、凝聚、动员、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发展建设事业,有利于推动全县追赶超越发展。

认真办好一件事,群众好评一大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今年3月2日,石泉县喜河镇蔡河村村民黄文福通过民情“110”热线,给县上反映自己去年购买了农业灾害险,但玉米受灾却没有得到理赔的问题。该问题被纳入书记“民情三本账”中,经我调查核实后发现,因为银行账户信息有误,导致部分群众的赔付款未及时兑付。群众利益无小事,干部工作需细致,我立马安排镇村搞好统计摸底,协调银行比对账户账号,重新入账,电话回访,逐户销号,全县出现类似情况的114户受灾群众很快就收到了理赔款,他们的心气顺了,连连夸赞说干部整改、纠正的效率高。

还有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交通扶贫的事。居住在后柳镇牛石川村的223户村民,在2019年终于盼到通村路、连户路修到了家门口。路是修通了,但车还是没有通。乡亲们出去办事,卖农产品,要么骑摩托车要么包车,十分不方便。但要通行客运车,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民情联络员戈易刚便通过书记“民情三本账”,把基层的情况向上反映。很快,牛石川村的问题得到了县委书记的回应,2019年的7月初通过我们几个分管领导协调交通、运管、公安、经贸、农业等部门,在全县偏僻村庄开通运行5到7座的客运货运车辆。现在,乡亲们要去乡镇、县城办事,卖山货,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客运货运车就开到家门口。牛石川村的李传能说:“原来走路,从河坝边上走下去,最少要走两个小时。现路通了,有车了就20分钟,快多了,生产生活方便多了,发展产业规模也上去了。

【主持人】今年,石泉县还面临剩余1246户2077人的脱贫任务以及已脱贫人口防返贫的工作,用什么样的工作措施来确保所有贫困群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徐县长】:石泉县这几年脱贫攻坚措施有力有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现在剩余的1246户2077人的脱贫任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加上疫情和灾情影响,已脱贫人口稳脱贫防返贫工作任务量依然较大,收官之年,我们的工作充满艰辛和挑战。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指示精神和来陕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坚持系统思考、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重点突破,除了持续实施脱贫攻坚“八个一”工程外,还要持续抓好石泉“志智‘双扶’+增收‘三有’+兜底保障+监测预警+责任体系”五位一体稳定脱贫防返贫长效机制的落实,并根据出台的《石泉县返贫监测认定和帮扶办法》,重点围绕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意外变故、就业不稳等六种致贫原因和监测情形,按照“一月一精准排查、一月一精准评估、一月一精准认定”“三精准”的监测要求,对全县所有农户进行全面排查、评估和认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评估认定客观公正。同时按照“一户一套精准措施、一户一人精准包抓、一户一验收精准销号”“三个一”的帮扶工作要求,强化干部包抓责任,跟踪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排查、监测、评估、认定、帮扶、考核一体推进。总之,越是在最后收尾阶段,越是要当硬仗来打,通过全部落实最强的领导干部力量、最硬的工作措施、最严的考核要求全力推进结对帮扶工作,真正把富民、惠民、利民、为民实事、好事办实办好,最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主持人】结束语:2019年底,石泉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5.83%下降到1.37%,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达到98.89%,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面对2020年剩余人口脱贫任务和已脱贫人口防返贫工作,石泉县咬定目标、强化措施,一鼓作气、持续发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UzNTcxMw==&mid=2652476162&idx=2&sn=ca1ce2ad499f6143f0c87d6beac2805d&chksm=8bdaca0cbcad431aac034bae5236591c0d39db80ff60475f2b36f2c60addfc5474cab820f6b1&mpshare=1&scene=23&srcid=0204kbtIyoVNR5oDUEjcxbfp&sharer_sharetime=1612422610869&sharer_shareid=cd8c1c4bde7b7d09aa8455294703134a#rd